政府工作报告
(龙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龙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全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城乡、创造美好生活,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61.1亿元增加到107.6亿元,年均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5.1:45.4:39.5调整为12.5:42.9:4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3.9亿元增加到89.2亿元,年均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2.7亿元增加到46.4亿元,年均增长15.4%;自营出口总额由1.5亿美元增加到3.6亿美元,年均增长18.9%;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由5.2亿元、3.2亿元增加到10.4亿元、7.1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5%、17.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2015元、6704元增加到34130元、15906元,分别年均增长10.6%、13.9%,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居丽水首位。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
—— 五年来,我们围绕打造区域中心,全力建设美丽龙泉,实现了功能品位同步提升,促进了城乡发展联动融合。
基础设施走向互联互通。交通建设再迎历史新突破,衢宁铁路龙泉段胜利开工,龙浦高速龙泉段基本建成,龙庆高速顺利通车,51省道、53省道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新建农村联网公路64公里,实现康庄公路“村村通”。新客运站、交通物流中心、公路应急抢险中心建成投用。独流入海龙泉溪治理、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全面建成。城市天然气门站投入运营,敷设天然气管道16公里。完成110千伏芳野输电、110千伏安仁变扩建增容等电网项目建设,浙能龙泉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运营,全面完成444个村电气化改造。
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联动推进城市“东拓、西进、南优、北扩”组团式开发,完成石达石“撤乡建街”工作,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58.1%。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6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5万平方米,新建城市绿道50公里。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0公里,华楼街东段、江滨南路西段、龙翔路南段等道路建成通车。完成第一批“六个一”项目建设,瓯江壹号码头建成运营,现代商业广场入选丽水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德锦苑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建成投放市场。实行城区主要道路停车泊位咪表收费管理,新增停车泊位3844个。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美丽乡村串点连线成片。“六边三化三美”工作走在丽水前列,市区至安仁、上垟等11条主干道沿线环境全面提升。培育中心村32个,打造特色文化村34个,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63个、村庄整治村431个、旧村改造村53个。6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新增省美丽宜居示范村9个,新建农村文化礼堂46个。实施危旧房改造5137户,完成异地搬迁5418户,实现农民转移就业1.1万人。八都镇跻身全国重点镇,住龙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中国青瓷小镇”和宝溪溪头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小梅镇创成省级文化强镇。获评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市和省首届全面小康生态示范县。
—— 五年来,我们围绕发展绿色经济,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实现了三次产业增量提质,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工业化初见成效。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六大行动计划”、企业培育“三大工程”,推动工业转型提质,“一心五点”集聚度提高至86.2%。联动推进低丘缓坡试点和炉田、平山岭等区块开发,新拓展工业空间9573亩。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2家,创建绿色企业4家、清洁生产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3%。扎实推进“四换三名”,盘活工业用地1052亩,获评省级“腾笼换鸟”先进县;实施“机器换人”项目450个,完成技改投资57.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1万平方米。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新增省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13个。“一优三特一新”产业体系初步成型。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主抓农业“两区一园”建设,提升发展“竹茶菌蔬”主导产业。落实耕地3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96个7.4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8.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兰巨、八都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通过验收。新建高效节水喷微灌面积3.6万亩、钢架大棚32万平方米;新建“百千万高效竹林示范工程”基地5万亩、特色茶叶基地6万亩、保障型蔬菜基地10万亩、香榧基地1万亩,推广黑木耳“一新三改”集成配套技术1.5万亩。塆头农产品加工园区初具规模。完成垦造耕地2万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532亩。获得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石蛙之乡、龙泉金观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国字号”金名片12张。
生态旅游业优势彰显。连续三年开展“旅游推进年”活动,努力打造“江浙之巅·剑瓷龙泉”品牌,2015年旅游总收入29.7亿元、接待游客542万人次,分别是2010年的5.1倍、4.4倍。龙泉山二期、披云山一期、宝剑文化创意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建成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大师创作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上垟镇获“中国青瓷小镇”特色区域称号,炉岙村获评首批全省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特色文化品牌更加响亮。连续三年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先进县,荣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西街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北河街被确定为省历史文化街区。青瓷、宝剑产业入选省十大历史经典产业,考古论证“哥窑遗址在龙泉”。成功举办浙江国际华严文化节、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和第十五届国际无我茶会,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被评为“优秀民族节庆”。金宏瓷厂成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瓷宝剑园区入选省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大窑龙泉窑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 五年来,我们围绕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创业创新,实现了发展环境优化改善,激发了市域发展动力活力。
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以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引领各项工作,“三大国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平整低丘缓坡3300亩;组建市乡村三级扶贫资金互助组织71个,新增扶贫小额贷款3.6亿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全面完成444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7.9万亩、林地流转面积12.8万亩,“三权”抵押贷款余额11.8亿元。成立稠州、民泰等金融机构,全市存贷款总额达275亿元。推进企业股改上市,17家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的突破。
创业创新大众化发展。依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在册企业1355家、个体工商户95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44家,“个转企”在册897家。培育发展电商新业态,本地名优特产品牌进驻特色中国·龙泉馆,全市实现电商销售额5.4亿元。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市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2家。专利授权量2457件,研发省级新产品302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立项545个,其中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0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个。
开放合作多领域拓展。精准招商实现新突破,签约内外资项目279个,引进道铭集团、科伦药业等知名企业投资的大项目66个,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达成合作项目43个;实际利用内资115.6亿元,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8亿元。深入实施 “15582”工程,与83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专家教授302人,实施市校合作项目642个,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个,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3个。加入“世界陶瓷之路”联盟,与法国利摩日市缔结友好城市,成功举办两届中韩陶瓷文化艺术节。与福建武夷山市缔结友好城市,签订旅游战略合作协议。
—— 五年来,我们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联动开展综合整治,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领先,巩固了生态文明创建成果。
“五水共治”治出绿水青山。全面实行市乡村三级 “河长制”,实施106个治水项目。成功创建“清三河”达标县,消灭垃圾河87条462公里、“黑臭河”11条67公里,疏浚河道207公里。完成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实现“一心五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建成溪北污水处理厂,完成高塘垃圾填埋场一期改造,新建改建城市污水收集管道52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1%。完成294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拆除、搬迁禁养区养殖场519家。完成紧水滩库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安装改造城市供水管道73公里。完成128个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建成防洪堤109公里。成功夺取治水“大禹鼎”。
“三改一拆”拆出城乡新貌。全面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改造旧住宅区123万平方米、旧厂区78万平方米、城中村89万平方米,完成80个里弄小巷单体工程改造;拆除违法建筑259万平方米,完成里下畈、上凉亭等区块整治。推进“无违建”创建,创成10个“无违建”达标乡镇(街道),397个“无违建”达标村(社区)。完成涉及宗教和民间信仰违法建筑处置等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高炮广告“清零”目标。
生态创建创出美丽环境。深入推进“811”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建立岩樟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成1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完成绿化造林2.6万亩、林相改造7200亩,建设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171万亩。联动开展治山、治土、治气,创建绿色矿山12座;综合利用废菌棒2.2亿袋,化肥、农药分别减量411吨、12吨;淘汰黄标车、老旧车2610辆。
—— 五年来,我们围绕保障民计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实现了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形成了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完善。在丽水率先建立“333”大社保机制,实现五大保险扩面近10万人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9%,被征地农民转保职工养老保险1.6万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医保报销范围不断扩大。建立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和全民普惠型大病保险制度,实行重特大疾病贫困患者医疗救助。阳光老年福利中心、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投入使用,148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运营,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数增加至32张。实施无固定收入残疾人生活补贴、国家优生“两免”项目、独生子女意外伤害保险和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等惠民政策。建成保障性住房898套,实物配租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699户。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体育强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投入使用,龙泉浙大中学、中职校扩建二期、新华电影院改建、体育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创成省标准化学校34所、省三级以上幼儿园39家,集团化办学覆盖城乡。中职校获全国职业教育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获批筹建。高考重点上线率连创历史新高。公立医院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基本药物制度延伸至村级卫生室,药品零差价销售实现全覆盖。市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中医院通过二乙评定。创成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省规范化卫生院10家。档案馆成为丽水市首个国家一级档案馆,整理出版两辑《龙泉司法档案选编》,“龙泉晚清民国司法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顺利承办省武术锦标赛,成功举办全市职工运动会、首届农民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
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积极构建“352”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五强五网”成为丽水市社会管理创新典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化解和网络舆情快速反应等机制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打击违法犯罪和整治突出问题力度进一步加大,社区矫正监管、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和特殊人员管理进一步深化,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平稳处置“9·15”安全生产事故。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参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人防、民族宗教、移民、侨台、科普、地方志、气象、文联、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和社会科学等事业健康发展。
—— 五年来,我们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了行政效能提速提升,树立了勤政廉政工作作风。
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完善政府领导领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和报告工作、听取意见制度,累计办结人大建议861件、政协提案828件。制定出台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规定、议事规则、工作规则和会议制度,政府决策程序更加科学民主。推动行政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程序规范化,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调解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完成“六五”普法。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深化,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精简政府部门权力事项50.7%,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缩减77.4%,厘清政府部门责任清单524项,实现网上办理行政许可事项266项。建立健全审批“大联办”“大代办”“大中介”机制,行政审批整体提速95%。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财政资金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完成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建立“大国资”经营平台和监管体系。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
政风政纪建设从严从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每年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开展“携手振企”专项行动,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不折不扣落实各级廉政规定,坚决纠“四风”、破“两局”,2015年“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4.3%。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一是产业发展转型提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山蔬果、特色养殖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龙泉黑木耳”“九重天石蛙”成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荣获“中国灵芝核心产区”称号。修订完善工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主力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关停淘汰“低小散”企业146家,改造提升154家,盘活工业用地248亩。龙泉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分别列入省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二是项目攻坚取得实效。组织开展重点项目政策处理攻坚活动,浙江国镜药业迁建等9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项目稳步推进。组建8个产业招商组和3支招商小分队实施联动招商,招商引资六大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三是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新开发可供工业用地1100余亩,新增“三权”抵押贷款3.1亿元、扶贫小额贷款7710万元。设立政府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农业产业基金和联合产业投资基金。向社会发布18个PPP项目清单。成功入选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获批成立省汽车空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四是城乡面貌展现新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完成“Y轴”沿线52个村“六边三化三美”环境整治,提升创建木岱口、供际、章府会三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和大丘另、骆庄两个示范村,“竹海人家·青瓷小镇”沿线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民宿项目扎实推进。五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改革。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城区烟花爆竹“限放”工作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有望连续十一年成功创建“平安市”。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经验尤为宝贵。这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克时艰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驻龙部队、武警官兵、驻龙各单位和老同志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龙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经济总量小、实力弱,一产不够优、二产不够强、三产不够活的产业结构和层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向深处着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仍有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精准发力。城乡规划体系不够健全,规划执行不够严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管理仍较粗放,推进高水平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提速加力。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公共安全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进一步化解压力。政府部门有些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不够强,依法行政能力不足,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作出努力。受国家宏观环境“三期叠加”和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结构的制约,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7项指标未达到“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我们一定严肃认真面对这些短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龙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迎来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以及“互联网+”全面渗透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改革开放全新环境,为我市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丽水“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市“融入长三角、承接海西区”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显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切实加强战略谋划,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愿景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打造升级版“好龙泉”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五大奋斗目标:
—— 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45︰4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
——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更加明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各类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
—— 文化品牌更加响亮。“丝路之源—世界瓷都”品牌全面打响,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地位初步确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文化发展指数持续保持丽水领先。
——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2.5万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精准扶贫工作卓有成效,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 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政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更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为全面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空间集聚开发,推进“三生”融合。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经济区域等各类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策略,全面优化市域空间开发格局。
构筑“一轴一极五带两翼”格局。按照“中心强化、西部整合、南部控制、东部优化、北部保护”的空间发展策略,构筑“一轴一极五带两翼”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打造产业和人口集聚平台。重点打造省级经济开发区、特色小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农业“三区”和人口集聚区。
(二)壮大生态经济,促进转型升级。
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发展。探索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与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重点培育六大主力产业。到2020年,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达到130亿元;剑瓷历史经典文化产业全产业链产出突破100亿元;旅游休闲养生产业争创1个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竹木加工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竹木加工企业增至700家;生态精品农业及水制品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六大新增长点。积极培育民宿经济、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新能源产业、健康产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三)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美丽龙泉。
全面建设美丽县城。优化中心城区“一带一轴两城七区”功能布局,加强城市设计,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和历史古街区保护开发。到2020年,新增城市道路68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强化城市综合执法。
积极培育美丽乡镇。结合各乡镇区位条件,突出乡镇特色风貌和资源禀赋,打造美丽乡镇,培育特色富民产业。积极推进安仁、八都、查田三大中心镇建设。
努力打造美丽乡村。打造一批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村、特色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推动“建设村落”走向“经营村落”,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新路。
(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支撑保障。
健全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一机两铁三高两纵一横五连六辐射一航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对外连通、内部畅通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水利防护体系。推进除险加固、山塘整治等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集镇供排水、瑞垟引水、农村饮用水提升等工程,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改造升级城乡电网,推进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适度开发风能、水能资源,完善天然气管网布局。
加强智慧信息支撑。围绕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水、电、气、交通、通信、医疗等领域的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综合服务水平。
(五)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建立政府、环保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加强环境敏感地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广低碳循环生产,发展绿色生态工业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建设投融资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机制,研究制定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
实施重大改革试点。深化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抓好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试点。争取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创新改革等试点。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事业项目全程代办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
强化科技特色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汽车空调、青瓷宝剑、竹木加工三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汽车空调、青瓷、宝剑、竹木、食用菌、现代产业技术联盟六大科技创新基地。推动“龙泉标准”制定,推进特色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创新。放宽创业准入条件,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大众创业平台。推进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鼓励高校龙泉籍学生回乡创业,支持龙商回归创办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七)加强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全省重大战略性贸易平台,提高青瓷、宝剑等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利用丝路之源和剑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机制,打造“丝路之源”—世界青瓷城。
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立足区位优势,加快打造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主动参与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
积极培育开放型经济。强化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招商。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构建“网上青瓷之路”。
(八)着力民生改善,促进和谐共享。
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的支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事业提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城乡20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市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促进社会保障扩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展“法治龙泉”“平安龙泉”“和谐龙泉”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三五”开局之年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年宏图,重在开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展方式都处于深刻调整转换之中。根据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总体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不移走“两山”发展道路,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绿色生态、开放合作和共建共享,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全力打造升级版“好龙泉”。
综合考虑宏观形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市县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pm2.5指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35微克以内,节能减排达到上级下达的约束性要求。实现年度“平安市”创建任务。
根据全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16年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跨界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产业转型。
做优做精现代农业。围绕打造绿色农产品主产区,深化农业“两区一园”建设和生态精品农业“185”工程创建,推进“竹茶菌蔬”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水果、香榧、特色养殖、珍贵苗木”等特色产业扩面增量。有序推进食用菌研究所、中国南方黑木耳大市场、浙西南容器苗繁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农产品标准化集聚区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升至62%。围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全面深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围绕打造山区农旅融合样本区,促进一产“接二连三”发展,争取引进大企业投资休闲生态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兰巨现代农业园区观光核心景区。举办第二届中国灵芝大会,用好系列“国字号”金名片,提高生态精品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我市“第一经济”,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抓实全省首批生态工业发展试点县(市)建设,提升打造“一优三特一新”产业体系。支持汽车(空调)零部件企业与国内知名品牌汽车企业对接、交流、合作,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产业链从零部件向总成型、联盟型迈进,提高产品市场份额。改造提升竹木加工产业,规划建设竹木企业集中创业基地,指导企业加强创新转型和品牌建设,打造最有韧劲的“草根”经济。以省政府支持龙泉青瓷宝剑产业传承发展政策为指导,壮大剑瓷产业规模,推动剑瓷艺术品与日用品、高级艺术剑瓷与现代创意剑瓷融合发展。探索科研与产业结合新模式,加快发展食药用菌等健康食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水制品、新能源、健康(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一心五点”标准厂房及国镜药业异地技改等项目建设,力争工业投资增长8%。深化“绿色护航、携手振企”专项行动,健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联席协调制度,精准服务企业,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培育壮大旅游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快推进龙泉山二期、披云山、石马垄大峡谷、瓯江源·龙泉溪养生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完成华东森博园建设。积极谋划龙泉山创5A级景区,启动宝溪溪头创4A级景区。紧抓丽水高铁开通和杭州G20峰会等机遇,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全方位拓展客源市场。全面深化“五旅融合”,发挥龙泉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集聚开发和示范作用,带动历史经典文化小镇、氧吧长寿小镇、浙西南红色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发展青瓷宝剑产业园,打造一批集文化、旅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和建材、农特产品交易专业市场。积极培育龙泉特色小吃品牌。
(二)突出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扎实开展扶优汰劣。坚持扶优扶强,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积极培育大集团、大企业。围绕“去产能”,探索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长效机制,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深化“三改一拆”,推进闲置和低效用地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低小散”企业、“三高”企业整治力度,引导落后产能企业顺畅退出。围绕“去杠杆”,综合施策,科学帮扶,化解企业“两链”风险,打击“逃废债”行为,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围绕“去库存”,研究出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互促互补、留用地处置等政策,多渠道消化库存商品房。以“亩产效益”为导向,对企业在用地、用电、排污、信贷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行差别化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611”耕地保护工程,确保垦造耕地4700亩,其中“旱改水”1000亩;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200亩。探索建立“谁占谁补”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完成PPP项目投资5亿元以上。
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深入推进“三大国家改革试点”,升级完善省级经济开发区功能,出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工业用地300亩以上;推进大沙全省坡地村镇综合开发试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级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新增“三权”抵押贷款1.9亿元。大力推进国家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集体林地“三权分离”经营机制。建成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有序开展服务业强市培育等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充分利用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省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平台和省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等政策,重点研究“三区”范围更适合在龙泉投资发展的“五资”企业,发挥招商专业小分队、驻外商会力量实施联动招商、精准招商,积极引进产业补链型、总部龙头型、科技效益型企业项目。确保实际利用内资26亿元,其中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不少于1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引进大项目10个以上。
(三)突出发展环境优化,积极推进创业创新。
支持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利)示范企业20家以上,各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年度专利授权量突破800件。加大创新投入和研发力度,力争全社会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达2%以上。完善科技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模式。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私营企业200户、个体工商户14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个转企”80家。推进“新三板”挂牌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15582”工程,拓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新增市校合作项目100个以上。优化提升省级汽车空调产业、青瓷宝剑产业科创服务平台以及浙江金宏龙泉青瓷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工建设汽车空调及竹木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项目。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3000万元以上。鼓励设立创业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园和众创空间,服务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以“互联网+”为导向,升级完善电商创业集聚大楼、跨境电商孵化中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积极培育电商乡镇、电商村,建设智能投递终端10个以上、农村电商服务站40个以上,力争电商销售额突破7亿元。
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围绕“降成本”,落实降低审批、中介、评估收费、社会保险费等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创新企业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申报办理,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贷款保证保险机制,金融信贷总量同比增长10%以上。用好用足政府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引导农业产业基金和联合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发挥企业技改贴息补助、应急转贷基金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加强创新券推广应用,实际使用创新券300万元以上。
(四)突出品质功能提升,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组织实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四大网络工程”。加快推进衢宁铁路龙泉段、G322国道龙泉安仁至西街段等项目,龙浦高速龙泉段竣工通车。实施黄灌段防洪堤景观、龙泉溪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形成城市防洪闭合圈。开工建设110千伏牛门变电等电网项目,敷设天然气管道6公里。落实“三网融合”,推动互联带宽扩容,扩大免费无线网络公共场所覆盖面。
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全面实施“美丽县城”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两规合一”等城市规划体系,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加快推进江滨两岸和城市建设项目涉及区块的旧城改造,入城口环境整治以及剑川大道、剑池西路等道路两侧外立面改造。开工建设龙渊公园,全面建成迎宾大道景观工程,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5公里。实施第二批“六个一”项目,加快城市绿道建设和“三山”公园、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2万平方米。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理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纵深推进“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提升打造市区至青瓷小镇等四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实施龙浦高速、市区至住龙沿线环境建设。新建花样村庄24个、花样农家1000户,建设省级森林村庄2个、美丽村庄10个、美丽森林通道20公里,加快16个历史文化名村创建,完成100个村庄故事编写,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用好农民增收致富“新三宝”,培育电商主体20家,新发展重点民宿特色村(点)5个以上、农家乐(民宿)50家以上,发放来料加工经费2.5亿元,积极培育农村美丽业态。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新一轮“811”行动,推动环境整治从重点突破向综合治理的根本转变。推进溪北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二期扩建等60个“五水共治”项目,实现城市截污纳管主管网基本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90%以上。开展“百日再清淤”大会战,巩固“清三河”成果。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丽水市生态村15个。深入实施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深入推进“无违建”创建,力争创成70%的无违建达标乡镇(街道)、90%的无违建达标村(社区)。
(五)突出民计民生保障,平稳推进社会发展。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创业就业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培养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服务产业技工人才18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7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00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以养老、医疗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新增五大保险6900人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深化殡葬事业改革,落实老年优待、扶残助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等政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医疗救助、社会帮扶、优抚福利等救助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建立完善扶贫对象数据库,制定异地转移、产业扶持、金融扶贫、就业培训等个性化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巩固“全面消除4600”工作成果。推进“美丽新家园”建设,加快河阳公寓二期,石达石、岭坤下山脱贫安置小区,查田、五梅垟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及八都避灾安置小区建设,完成高远山区、紧水滩库区、岩樟溪水源保护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和地质灾害点等区域异地搬迁4000人以上。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开工建设龙二中、龙四中、东升小学扩建工程和城东小学、南大洋小学、大沙幼儿园、城东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快推进中职校二期扩建工程,扎实推进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筹建工作,浙大中学面向社会招生,创建义务教育省标准化学校2所,力争成功创建基本教育现代化县。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机制,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基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工建设中医院迁建工程。完善落实“全面二孩”政策配套措施。加大教育、医学人才引进和定向培养力度。加强各类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编辑整理第三辑《龙泉司法档案选编》。开展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
创新推进社会治理。围绕做好G20安保和夺取“平安金鼎”目标,深化乡镇(街道)“五强五网”建设,健全“三色预警”和信访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行政决策风险评估“三评合一”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治理结构。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药安全、环境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监管措施,加大违法用地处置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生态环境、阻碍重点工程建设和妨碍执行公务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无欠薪龙泉”创建。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强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及气象防灾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参建。重视人防、民族宗教、外事、移民、侨台、科普、地方志、气象、文联、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和社会科学等工作。
今年,我们还将大力推进衢宁铁路龙泉段、龙浦高速公路龙泉段、53省道龙泉安仁至西街段公路改建、中国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龙泉山二期、龙渊公园、浙江国镜药业迁建、黄灌防洪堤景观、南大洋小学等十个重大工程建设,全力办好扩大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覆盖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扶贫助困力度、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实施农村惠民交通工程、改善老旧小区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公墓建设等十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市政府肩负着重要使命,承担着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为龙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依法行政,倡导开放开明的法治之风。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高度重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强化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意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向乡镇(街道)延伸。进一步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二)坚持勤政务实,倡导善做善成的担当之风。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以善谋善断的思维、思进思变的斗志、苦干实干的作风、攻难克难的气势,全面破除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定势思维束缚,创优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始终保持一线攻坚的干劲、一往无前的闯劲和一抓到底的韧劲,提升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攻克短板的政府执行力。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和求真务实的作风,重调研、讲真话、说实情、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言出必行、立说立行、速决速行。面对征迁、拆违、信访、民间融资等热点难点问题,政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独当一面靠前指挥,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对回避绕行、避重就轻、推诿扯皮现象坚决实行效能亮剑,确保政令畅通。
(三)坚持秉公用权,倡导干净干事的清廉之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四风”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强化公共财政管理,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国资监管。依法规范招投标管理。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增长,完成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回顾“十二五”,我们信心倍增,展望“十三五”,我们豪情满怀。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让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全力以赴开启科学发展新征程,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打造升级版“好龙泉”而努力奋斗。
2016年度“十个重大工程”
单位:万元
政府工作报告
(龙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龙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全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城乡、创造美好生活,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61.1亿元增加到107.6亿元,年均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5.1:45.4:39.5调整为12.5:42.9:4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3.9亿元增加到89.2亿元,年均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2.7亿元增加到46.4亿元,年均增长15.4%;自营出口总额由1.5亿美元增加到3.6亿美元,年均增长18.9%;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由5.2亿元、3.2亿元增加到10.4亿元、7.1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5%、17.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2015元、6704元增加到34130元、15906元,分别年均增长10.6%、13.9%,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居丽水首位。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
—— 五年来,我们围绕打造区域中心,全力建设美丽龙泉,实现了功能品位同步提升,促进了城乡发展联动融合。
基础设施走向互联互通。交通建设再迎历史新突破,衢宁铁路龙泉段胜利开工,龙浦高速龙泉段基本建成,龙庆高速顺利通车,51省道、53省道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新建农村联网公路64公里,实现康庄公路“村村通”。新客运站、交通物流中心、公路应急抢险中心建成投用。独流入海龙泉溪治理、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全面建成。城市天然气门站投入运营,敷设天然气管道16公里。完成110千伏芳野输电、110千伏安仁变扩建增容等电网项目建设,浙能龙泉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运营,全面完成444个村电气化改造。
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联动推进城市“东拓、西进、南优、北扩”组团式开发,完成石达石“撤乡建街”工作,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58.1%。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6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5万平方米,新建城市绿道50公里。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0公里,华楼街东段、江滨南路西段、龙翔路南段等道路建成通车。完成第一批“六个一”项目建设,瓯江壹号码头建成运营,现代商业广场入选丽水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德锦苑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建成投放市场。实行城区主要道路停车泊位咪表收费管理,新增停车泊位3844个。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美丽乡村串点连线成片。“六边三化三美”工作走在丽水前列,市区至安仁、上垟等11条主干道沿线环境全面提升。培育中心村32个,打造特色文化村34个,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63个、村庄整治村431个、旧村改造村53个。6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新增省美丽宜居示范村9个,新建农村文化礼堂46个。实施危旧房改造5137户,完成异地搬迁5418户,实现农民转移就业1.1万人。八都镇跻身全国重点镇,住龙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中国青瓷小镇”和宝溪溪头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小梅镇创成省级文化强镇。获评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市和省首届全面小康生态示范县。
—— 五年来,我们围绕发展绿色经济,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实现了三次产业增量提质,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工业化初见成效。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六大行动计划”、企业培育“三大工程”,推动工业转型提质,“一心五点”集聚度提高至86.2%。联动推进低丘缓坡试点和炉田、平山岭等区块开发,新拓展工业空间9573亩。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2家,创建绿色企业4家、清洁生产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3%。扎实推进“四换三名”,盘活工业用地1052亩,获评省级“腾笼换鸟”先进县;实施“机器换人”项目450个,完成技改投资57.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1万平方米。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新增省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13个。“一优三特一新”产业体系初步成型。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主抓农业“两区一园”建设,提升发展“竹茶菌蔬”主导产业。落实耕地3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96个7.4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8.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兰巨、八都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通过验收。新建高效节水喷微灌面积3.6万亩、钢架大棚32万平方米;新建“百千万高效竹林示范工程”基地5万亩、特色茶叶基地6万亩、保障型蔬菜基地10万亩、香榧基地1万亩,推广黑木耳“一新三改”集成配套技术1.5万亩。塆头农产品加工园区初具规模。完成垦造耕地2万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532亩。获得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石蛙之乡、龙泉金观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国字号”金名片12张。
生态旅游业优势彰显。连续三年开展“旅游推进年”活动,努力打造“江浙之巅·剑瓷龙泉”品牌,2015年旅游总收入29.7亿元、接待游客542万人次,分别是2010年的5.1倍、4.4倍。龙泉山二期、披云山一期、宝剑文化创意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建成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大师创作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上垟镇获“中国青瓷小镇”特色区域称号,炉岙村获评首批全省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特色文化品牌更加响亮。连续三年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先进县,荣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西街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北河街被确定为省历史文化街区。青瓷、宝剑产业入选省十大历史经典产业,考古论证“哥窑遗址在龙泉”。成功举办浙江国际华严文化节、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和第十五届国际无我茶会,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被评为“优秀民族节庆”。金宏瓷厂成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瓷宝剑园区入选省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大窑龙泉窑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 五年来,我们围绕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创业创新,实现了发展环境优化改善,激发了市域发展动力活力。
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以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引领各项工作,“三大国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平整低丘缓坡3300亩;组建市乡村三级扶贫资金互助组织71个,新增扶贫小额贷款3.6亿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全面完成444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7.9万亩、林地流转面积12.8万亩,“三权”抵押贷款余额11.8亿元。成立稠州、民泰等金融机构,全市存贷款总额达275亿元。推进企业股改上市,17家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的突破。
创业创新大众化发展。依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在册企业1355家、个体工商户95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44家,“个转企”在册897家。培育发展电商新业态,本地名优特产品牌进驻特色中国·龙泉馆,全市实现电商销售额5.4亿元。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市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2家。专利授权量2457件,研发省级新产品302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立项545个,其中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0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个。
开放合作多领域拓展。精准招商实现新突破,签约内外资项目279个,引进道铭集团、科伦药业等知名企业投资的大项目66个,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达成合作项目43个;实际利用内资115.6亿元,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8亿元。深入实施 “15582”工程,与83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专家教授302人,实施市校合作项目642个,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个,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3个。加入“世界陶瓷之路”联盟,与法国利摩日市缔结友好城市,成功举办两届中韩陶瓷文化艺术节。与福建武夷山市缔结友好城市,签订旅游战略合作协议。
—— 五年来,我们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联动开展综合整治,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领先,巩固了生态文明创建成果。
“五水共治”治出绿水青山。全面实行市乡村三级 “河长制”,实施106个治水项目。成功创建“清三河”达标县,消灭垃圾河87条462公里、“黑臭河”11条67公里,疏浚河道207公里。完成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实现“一心五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建成溪北污水处理厂,完成高塘垃圾填埋场一期改造,新建改建城市污水收集管道52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1%。完成294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拆除、搬迁禁养区养殖场519家。完成紧水滩库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安装改造城市供水管道73公里。完成128个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建成防洪堤109公里。成功夺取治水“大禹鼎”。
“三改一拆”拆出城乡新貌。全面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改造旧住宅区123万平方米、旧厂区78万平方米、城中村89万平方米,完成80个里弄小巷单体工程改造;拆除违法建筑259万平方米,完成里下畈、上凉亭等区块整治。推进“无违建”创建,创成10个“无违建”达标乡镇(街道),397个“无违建”达标村(社区)。完成涉及宗教和民间信仰违法建筑处置等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高炮广告“清零”目标。
生态创建创出美丽环境。深入推进“811”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建立岩樟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成1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完成绿化造林2.6万亩、林相改造7200亩,建设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171万亩。联动开展治山、治土、治气,创建绿色矿山12座;综合利用废菌棒2.2亿袋,化肥、农药分别减量411吨、12吨;淘汰黄标车、老旧车2610辆。
—— 五年来,我们围绕保障民计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实现了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形成了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完善。在丽水率先建立“333”大社保机制,实现五大保险扩面近10万人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9%,被征地农民转保职工养老保险1.6万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医保报销范围不断扩大。建立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和全民普惠型大病保险制度,实行重特大疾病贫困患者医疗救助。阳光老年福利中心、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投入使用,148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运营,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数增加至32张。实施无固定收入残疾人生活补贴、国家优生“两免”项目、独生子女意外伤害保险和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等惠民政策。建成保障性住房898套,实物配租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699户。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体育强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投入使用,龙泉浙大中学、中职校扩建二期、新华电影院改建、体育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创成省标准化学校34所、省三级以上幼儿园39家,集团化办学覆盖城乡。中职校获全国职业教育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获批筹建。高考重点上线率连创历史新高。公立医院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基本药物制度延伸至村级卫生室,药品零差价销售实现全覆盖。市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中医院通过二乙评定。创成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省规范化卫生院10家。档案馆成为丽水市首个国家一级档案馆,整理出版两辑《龙泉司法档案选编》,“龙泉晚清民国司法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顺利承办省武术锦标赛,成功举办全市职工运动会、首届农民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
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积极构建“352”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五强五网”成为丽水市社会管理创新典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化解和网络舆情快速反应等机制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打击违法犯罪和整治突出问题力度进一步加大,社区矫正监管、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和特殊人员管理进一步深化,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平稳处置“9·15”安全生产事故。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参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人防、民族宗教、移民、侨台、科普、地方志、气象、文联、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和社会科学等事业健康发展。
—— 五年来,我们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了行政效能提速提升,树立了勤政廉政工作作风。
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完善政府领导领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和报告工作、听取意见制度,累计办结人大建议861件、政协提案828件。制定出台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规定、议事规则、工作规则和会议制度,政府决策程序更加科学民主。推动行政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程序规范化,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调解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完成“六五”普法。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深化,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精简政府部门权力事项50.7%,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缩减77.4%,厘清政府部门责任清单524项,实现网上办理行政许可事项266项。建立健全审批“大联办”“大代办”“大中介”机制,行政审批整体提速95%。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财政资金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完成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建立“大国资”经营平台和监管体系。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
政风政纪建设从严从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每年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开展“携手振企”专项行动,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不折不扣落实各级廉政规定,坚决纠“四风”、破“两局”,2015年“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4.3%。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一是产业发展转型提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山蔬果、特色养殖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龙泉黑木耳”“九重天石蛙”成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荣获“中国灵芝核心产区”称号。修订完善工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主力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关停淘汰“低小散”企业146家,改造提升154家,盘活工业用地248亩。龙泉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分别列入省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二是项目攻坚取得实效。组织开展重点项目政策处理攻坚活动,浙江国镜药业迁建等9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项目稳步推进。组建8个产业招商组和3支招商小分队实施联动招商,招商引资六大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三是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新开发可供工业用地1100余亩,新增“三权”抵押贷款3.1亿元、扶贫小额贷款7710万元。设立政府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农业产业基金和联合产业投资基金。向社会发布18个PPP项目清单。成功入选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获批成立省汽车空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四是城乡面貌展现新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完成“Y轴”沿线52个村“六边三化三美”环境整治,提升创建木岱口、供际、章府会三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和大丘另、骆庄两个示范村,“竹海人家·青瓷小镇”沿线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民宿项目扎实推进。五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改革。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城区烟花爆竹“限放”工作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有望连续十一年成功创建“平安市”。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经验尤为宝贵。这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克时艰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驻龙部队、武警官兵、驻龙各单位和老同志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龙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经济总量小、实力弱,一产不够优、二产不够强、三产不够活的产业结构和层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向深处着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仍有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精准发力。城乡规划体系不够健全,规划执行不够严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管理仍较粗放,推进高水平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提速加力。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公共安全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进一步化解压力。政府部门有些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不够强,依法行政能力不足,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作出努力。受国家宏观环境“三期叠加”和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结构的制约,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7项指标未达到“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我们一定严肃认真面对这些短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龙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迎来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以及“互联网+”全面渗透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改革开放全新环境,为我市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丽水“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市“融入长三角、承接海西区”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显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切实加强战略谋划,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愿景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打造升级版“好龙泉”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五大奋斗目标:
—— 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45︰4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
——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更加明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各类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
—— 文化品牌更加响亮。“丝路之源—世界瓷都”品牌全面打响,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地位初步确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文化发展指数持续保持丽水领先。
——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2.5万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精准扶贫工作卓有成效,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 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政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更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为全面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空间集聚开发,推进“三生”融合。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经济区域等各类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策略,全面优化市域空间开发格局。
构筑“一轴一极五带两翼”格局。按照“中心强化、西部整合、南部控制、东部优化、北部保护”的空间发展策略,构筑“一轴一极五带两翼”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打造产业和人口集聚平台。重点打造省级经济开发区、特色小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农业“三区”和人口集聚区。
(二)壮大生态经济,促进转型升级。
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发展。探索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与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重点培育六大主力产业。到2020年,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达到130亿元;剑瓷历史经典文化产业全产业链产出突破100亿元;旅游休闲养生产业争创1个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竹木加工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竹木加工企业增至700家;生态精品农业及水制品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六大新增长点。积极培育民宿经济、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新能源产业、健康产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三)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美丽龙泉。
全面建设美丽县城。优化中心城区“一带一轴两城七区”功能布局,加强城市设计,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和历史古街区保护开发。到2020年,新增城市道路68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强化城市综合执法。
积极培育美丽乡镇。结合各乡镇区位条件,突出乡镇特色风貌和资源禀赋,打造美丽乡镇,培育特色富民产业。积极推进安仁、八都、查田三大中心镇建设。
努力打造美丽乡村。打造一批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村、特色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推动“建设村落”走向“经营村落”,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新路。
(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支撑保障。
健全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一机两铁三高两纵一横五连六辐射一航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对外连通、内部畅通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水利防护体系。推进除险加固、山塘整治等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集镇供排水、瑞垟引水、农村饮用水提升等工程,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改造升级城乡电网,推进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适度开发风能、水能资源,完善天然气管网布局。
加强智慧信息支撑。围绕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水、电、气、交通、通信、医疗等领域的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综合服务水平。
(五)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建立政府、环保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加强环境敏感地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广低碳循环生产,发展绿色生态工业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建设投融资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机制,研究制定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
实施重大改革试点。深化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抓好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试点。争取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创新改革等试点。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事业项目全程代办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
强化科技特色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汽车空调、青瓷宝剑、竹木加工三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汽车空调、青瓷、宝剑、竹木、食用菌、现代产业技术联盟六大科技创新基地。推动“龙泉标准”制定,推进特色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创新。放宽创业准入条件,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大众创业平台。推进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鼓励高校龙泉籍学生回乡创业,支持龙商回归创办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七)加强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全省重大战略性贸易平台,提高青瓷、宝剑等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利用丝路之源和剑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机制,打造“丝路之源”—世界青瓷城。
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立足区位优势,加快打造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主动参与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
积极培育开放型经济。强化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招商。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构建“网上青瓷之路”。
(八)着力民生改善,促进和谐共享。
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的支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事业提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城乡20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市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促进社会保障扩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展“法治龙泉”“平安龙泉”“和谐龙泉”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三五”开局之年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年宏图,重在开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展方式都处于深刻调整转换之中。根据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总体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不移走“两山”发展道路,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绿色生态、开放合作和共建共享,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全力打造升级版“好龙泉”。
综合考虑宏观形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市县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pm2.5指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35微克以内,节能减排达到上级下达的约束性要求。实现年度“平安市”创建任务。
根据全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16年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跨界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产业转型。
做优做精现代农业。围绕打造绿色农产品主产区,深化农业“两区一园”建设和生态精品农业“185”工程创建,推进“竹茶菌蔬”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水果、香榧、特色养殖、珍贵苗木”等特色产业扩面增量。有序推进食用菌研究所、中国南方黑木耳大市场、浙西南容器苗繁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农产品标准化集聚区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升至62%。围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全面深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围绕打造山区农旅融合样本区,促进一产“接二连三”发展,争取引进大企业投资休闲生态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兰巨现代农业园区观光核心景区。举办第二届中国灵芝大会,用好系列“国字号”金名片,提高生态精品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我市“第一经济”,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抓实全省首批生态工业发展试点县(市)建设,提升打造“一优三特一新”产业体系。支持汽车(空调)零部件企业与国内知名品牌汽车企业对接、交流、合作,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产业链从零部件向总成型、联盟型迈进,提高产品市场份额。改造提升竹木加工产业,规划建设竹木企业集中创业基地,指导企业加强创新转型和品牌建设,打造最有韧劲的“草根”经济。以省政府支持龙泉青瓷宝剑产业传承发展政策为指导,壮大剑瓷产业规模,推动剑瓷艺术品与日用品、高级艺术剑瓷与现代创意剑瓷融合发展。探索科研与产业结合新模式,加快发展食药用菌等健康食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水制品、新能源、健康(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一心五点”标准厂房及国镜药业异地技改等项目建设,力争工业投资增长8%。深化“绿色护航、携手振企”专项行动,健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联席协调制度,精准服务企业,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培育壮大旅游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快推进龙泉山二期、披云山、石马垄大峡谷、瓯江源·龙泉溪养生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完成华东森博园建设。积极谋划龙泉山创5A级景区,启动宝溪溪头创4A级景区。紧抓丽水高铁开通和杭州G20峰会等机遇,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全方位拓展客源市场。全面深化“五旅融合”,发挥龙泉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集聚开发和示范作用,带动历史经典文化小镇、氧吧长寿小镇、浙西南红色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发展青瓷宝剑产业园,打造一批集文化、旅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和建材、农特产品交易专业市场。积极培育龙泉特色小吃品牌。
(二)突出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扎实开展扶优汰劣。坚持扶优扶强,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积极培育大集团、大企业。围绕“去产能”,探索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长效机制,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深化“三改一拆”,推进闲置和低效用地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低小散”企业、“三高”企业整治力度,引导落后产能企业顺畅退出。围绕“去杠杆”,综合施策,科学帮扶,化解企业“两链”风险,打击“逃废债”行为,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围绕“去库存”,研究出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互促互补、留用地处置等政策,多渠道消化库存商品房。以“亩产效益”为导向,对企业在用地、用电、排污、信贷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行差别化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611”耕地保护工程,确保垦造耕地4700亩,其中“旱改水”1000亩;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200亩。探索建立“谁占谁补”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完成PPP项目投资5亿元以上。
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深入推进“三大国家改革试点”,升级完善省级经济开发区功能,出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工业用地300亩以上;推进大沙全省坡地村镇综合开发试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级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新增“三权”抵押贷款1.9亿元。大力推进国家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集体林地“三权分离”经营机制。建成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有序开展服务业强市培育等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充分利用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省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平台和省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等政策,重点研究“三区”范围更适合在龙泉投资发展的“五资”企业,发挥招商专业小分队、驻外商会力量实施联动招商、精准招商,积极引进产业补链型、总部龙头型、科技效益型企业项目。确保实际利用内资26亿元,其中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不少于1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引进大项目10个以上。
(三)突出发展环境优化,积极推进创业创新。
支持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利)示范企业20家以上,各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年度专利授权量突破800件。加大创新投入和研发力度,力争全社会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达2%以上。完善科技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模式。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私营企业200户、个体工商户14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个转企”80家。推进“新三板”挂牌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15582”工程,拓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新增市校合作项目100个以上。优化提升省级汽车空调产业、青瓷宝剑产业科创服务平台以及浙江金宏龙泉青瓷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工建设汽车空调及竹木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项目。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3000万元以上。鼓励设立创业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园和众创空间,服务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以“互联网+”为导向,升级完善电商创业集聚大楼、跨境电商孵化中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积极培育电商乡镇、电商村,建设智能投递终端10个以上、农村电商服务站40个以上,力争电商销售额突破7亿元。
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围绕“降成本”,落实降低审批、中介、评估收费、社会保险费等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创新企业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申报办理,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贷款保证保险机制,金融信贷总量同比增长10%以上。用好用足政府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引导农业产业基金和联合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发挥企业技改贴息补助、应急转贷基金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加强创新券推广应用,实际使用创新券300万元以上。
(四)突出品质功能提升,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组织实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四大网络工程”。加快推进衢宁铁路龙泉段、G322国道龙泉安仁至西街段等项目,龙浦高速龙泉段竣工通车。实施黄灌段防洪堤景观、龙泉溪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形成城市防洪闭合圈。开工建设110千伏牛门变电等电网项目,敷设天然气管道6公里。落实“三网融合”,推动互联带宽扩容,扩大免费无线网络公共场所覆盖面。
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全面实施“美丽县城”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两规合一”等城市规划体系,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加快推进江滨两岸和城市建设项目涉及区块的旧城改造,入城口环境整治以及剑川大道、剑池西路等道路两侧外立面改造。开工建设龙渊公园,全面建成迎宾大道景观工程,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5公里。实施第二批“六个一”项目,加快城市绿道建设和“三山”公园、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2万平方米。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理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纵深推进“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提升打造市区至青瓷小镇等四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实施龙浦高速、市区至住龙沿线环境建设。新建花样村庄24个、花样农家1000户,建设省级森林村庄2个、美丽村庄10个、美丽森林通道20公里,加快16个历史文化名村创建,完成100个村庄故事编写,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用好农民增收致富“新三宝”,培育电商主体20家,新发展重点民宿特色村(点)5个以上、农家乐(民宿)50家以上,发放来料加工经费2.5亿元,积极培育农村美丽业态。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新一轮“811”行动,推动环境整治从重点突破向综合治理的根本转变。推进溪北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二期扩建等60个“五水共治”项目,实现城市截污纳管主管网基本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90%以上。开展“百日再清淤”大会战,巩固“清三河”成果。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丽水市生态村15个。深入实施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深入推进“无违建”创建,力争创成70%的无违建达标乡镇(街道)、90%的无违建达标村(社区)。
(五)突出民计民生保障,平稳推进社会发展。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创业就业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培养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服务产业技工人才18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7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00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以养老、医疗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新增五大保险6900人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深化殡葬事业改革,落实老年优待、扶残助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等政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医疗救助、社会帮扶、优抚福利等救助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建立完善扶贫对象数据库,制定异地转移、产业扶持、金融扶贫、就业培训等个性化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巩固“全面消除4600”工作成果。推进“美丽新家园”建设,加快河阳公寓二期,石达石、岭坤下山脱贫安置小区,查田、五梅垟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及八都避灾安置小区建设,完成高远山区、紧水滩库区、岩樟溪水源保护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和地质灾害点等区域异地搬迁4000人以上。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开工建设龙二中、龙四中、东升小学扩建工程和城东小学、南大洋小学、大沙幼儿园、城东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快推进中职校二期扩建工程,扎实推进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筹建工作,浙大中学面向社会招生,创建义务教育省标准化学校2所,力争成功创建基本教育现代化县。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机制,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基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工建设中医院迁建工程。完善落实“全面二孩”政策配套措施。加大教育、医学人才引进和定向培养力度。加强各类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编辑整理第三辑《龙泉司法档案选编》。开展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
创新推进社会治理。围绕做好G20安保和夺取“平安金鼎”目标,深化乡镇(街道)“五强五网”建设,健全“三色预警”和信访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行政决策风险评估“三评合一”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治理结构。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药安全、环境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监管措施,加大违法用地处置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生态环境、阻碍重点工程建设和妨碍执行公务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无欠薪龙泉”创建。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强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及气象防灾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参建。重视人防、民族宗教、外事、移民、侨台、科普、地方志、气象、文联、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和社会科学等工作。
今年,我们还将大力推进衢宁铁路龙泉段、龙浦高速公路龙泉段、53省道龙泉安仁至西街段公路改建、中国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龙泉山二期、龙渊公园、浙江国镜药业迁建、黄灌防洪堤景观、南大洋小学等十个重大工程建设,全力办好扩大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覆盖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扶贫助困力度、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实施农村惠民交通工程、改善老旧小区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公墓建设等十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市政府肩负着重要使命,承担着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为龙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依法行政,倡导开放开明的法治之风。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高度重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强化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意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向乡镇(街道)延伸。进一步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二)坚持勤政务实,倡导善做善成的担当之风。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以善谋善断的思维、思进思变的斗志、苦干实干的作风、攻难克难的气势,全面破除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定势思维束缚,创优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始终保持一线攻坚的干劲、一往无前的闯劲和一抓到底的韧劲,提升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攻克短板的政府执行力。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和求真务实的作风,重调研、讲真话、说实情、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言出必行、立说立行、速决速行。面对征迁、拆违、信访、民间融资等热点难点问题,政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独当一面靠前指挥,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对回避绕行、避重就轻、推诿扯皮现象坚决实行效能亮剑,确保政令畅通。
(三)坚持秉公用权,倡导干净干事的清廉之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四风”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强化公共财政管理,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国资监管。依法规范招投标管理。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增长,完成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回顾“十二五”,我们信心倍增,展望“十三五”,我们豪情满怀。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让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全力以赴开启科学发展新征程,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打造升级版“好龙泉”而努力奋斗。
2016年度“十个重大工程”
单位:万元
政府工作报告
(龙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龙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全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城乡、创造美好生活,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61.1亿元增加到107.6亿元,年均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5.1:45.4:39.5调整为12.5:42.9:4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3.9亿元增加到89.2亿元,年均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2.7亿元增加到46.4亿元,年均增长15.4%;自营出口总额由1.5亿美元增加到3.6亿美元,年均增长18.9%;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由5.2亿元、3.2亿元增加到10.4亿元、7.1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5%、17.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2015元、6704元增加到34130元、15906元,分别年均增长10.6%、13.9%,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居丽水首位。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
—— 五年来,我们围绕打造区域中心,全力建设美丽龙泉,实现了功能品位同步提升,促进了城乡发展联动融合。
基础设施走向互联互通。交通建设再迎历史新突破,衢宁铁路龙泉段胜利开工,龙浦高速龙泉段基本建成,龙庆高速顺利通车,51省道、53省道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新建农村联网公路64公里,实现康庄公路“村村通”。新客运站、交通物流中心、公路应急抢险中心建成投用。独流入海龙泉溪治理、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全面建成。城市天然气门站投入运营,敷设天然气管道16公里。完成110千伏芳野输电、110千伏安仁变扩建增容等电网项目建设,浙能龙泉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运营,全面完成444个村电气化改造。
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联动推进城市“东拓、西进、南优、北扩”组团式开发,完成石达石“撤乡建街”工作,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58.1%。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6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5万平方米,新建城市绿道50公里。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0公里,华楼街东段、江滨南路西段、龙翔路南段等道路建成通车。完成第一批“六个一”项目建设,瓯江壹号码头建成运营,现代商业广场入选丽水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德锦苑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建成投放市场。实行城区主要道路停车泊位咪表收费管理,新增停车泊位3844个。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美丽乡村串点连线成片。“六边三化三美”工作走在丽水前列,市区至安仁、上垟等11条主干道沿线环境全面提升。培育中心村32个,打造特色文化村34个,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63个、村庄整治村431个、旧村改造村53个。6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新增省美丽宜居示范村9个,新建农村文化礼堂46个。实施危旧房改造5137户,完成异地搬迁5418户,实现农民转移就业1.1万人。八都镇跻身全国重点镇,住龙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中国青瓷小镇”和宝溪溪头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小梅镇创成省级文化强镇。获评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市和省首届全面小康生态示范县。
—— 五年来,我们围绕发展绿色经济,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实现了三次产业增量提质,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工业化初见成效。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六大行动计划”、企业培育“三大工程”,推动工业转型提质,“一心五点”集聚度提高至86.2%。联动推进低丘缓坡试点和炉田、平山岭等区块开发,新拓展工业空间9573亩。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2家,创建绿色企业4家、清洁生产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3%。扎实推进“四换三名”,盘活工业用地1052亩,获评省级“腾笼换鸟”先进县;实施“机器换人”项目450个,完成技改投资57.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1万平方米。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新增省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13个。“一优三特一新”产业体系初步成型。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主抓农业“两区一园”建设,提升发展“竹茶菌蔬”主导产业。落实耕地3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96个7.4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8.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兰巨、八都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通过验收。新建高效节水喷微灌面积3.6万亩、钢架大棚32万平方米;新建“百千万高效竹林示范工程”基地5万亩、特色茶叶基地6万亩、保障型蔬菜基地10万亩、香榧基地1万亩,推广黑木耳“一新三改”集成配套技术1.5万亩。塆头农产品加工园区初具规模。完成垦造耕地2万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532亩。获得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石蛙之乡、龙泉金观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国字号”金名片12张。
生态旅游业优势彰显。连续三年开展“旅游推进年”活动,努力打造“江浙之巅·剑瓷龙泉”品牌,2015年旅游总收入29.7亿元、接待游客542万人次,分别是2010年的5.1倍、4.4倍。龙泉山二期、披云山一期、宝剑文化创意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建成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大师创作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上垟镇获“中国青瓷小镇”特色区域称号,炉岙村获评首批全省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特色文化品牌更加响亮。连续三年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先进县,荣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西街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北河街被确定为省历史文化街区。青瓷、宝剑产业入选省十大历史经典产业,考古论证“哥窑遗址在龙泉”。成功举办浙江国际华严文化节、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和第十五届国际无我茶会,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被评为“优秀民族节庆”。金宏瓷厂成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瓷宝剑园区入选省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大窑龙泉窑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 五年来,我们围绕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创业创新,实现了发展环境优化改善,激发了市域发展动力活力。
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以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引领各项工作,“三大国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平整低丘缓坡3300亩;组建市乡村三级扶贫资金互助组织71个,新增扶贫小额贷款3.6亿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全面完成444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7.9万亩、林地流转面积12.8万亩,“三权”抵押贷款余额11.8亿元。成立稠州、民泰等金融机构,全市存贷款总额达275亿元。推进企业股改上市,17家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的突破。
创业创新大众化发展。依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在册企业1355家、个体工商户95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44家,“个转企”在册897家。培育发展电商新业态,本地名优特产品牌进驻特色中国·龙泉馆,全市实现电商销售额5.4亿元。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市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2家。专利授权量2457件,研发省级新产品302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立项545个,其中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0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个。
开放合作多领域拓展。精准招商实现新突破,签约内外资项目279个,引进道铭集团、科伦药业等知名企业投资的大项目66个,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达成合作项目43个;实际利用内资115.6亿元,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8亿元。深入实施 “15582”工程,与83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专家教授302人,实施市校合作项目642个,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个,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3个。加入“世界陶瓷之路”联盟,与法国利摩日市缔结友好城市,成功举办两届中韩陶瓷文化艺术节。与福建武夷山市缔结友好城市,签订旅游战略合作协议。
—— 五年来,我们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联动开展综合整治,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领先,巩固了生态文明创建成果。
“五水共治”治出绿水青山。全面实行市乡村三级 “河长制”,实施106个治水项目。成功创建“清三河”达标县,消灭垃圾河87条462公里、“黑臭河”11条67公里,疏浚河道207公里。完成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实现“一心五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建成溪北污水处理厂,完成高塘垃圾填埋场一期改造,新建改建城市污水收集管道52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1%。完成294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拆除、搬迁禁养区养殖场519家。完成紧水滩库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安装改造城市供水管道73公里。完成128个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建成防洪堤109公里。成功夺取治水“大禹鼎”。
“三改一拆”拆出城乡新貌。全面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改造旧住宅区123万平方米、旧厂区78万平方米、城中村89万平方米,完成80个里弄小巷单体工程改造;拆除违法建筑259万平方米,完成里下畈、上凉亭等区块整治。推进“无违建”创建,创成10个“无违建”达标乡镇(街道),397个“无违建”达标村(社区)。完成涉及宗教和民间信仰违法建筑处置等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高炮广告“清零”目标。
生态创建创出美丽环境。深入推进“811”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建立岩樟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成1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完成绿化造林2.6万亩、林相改造7200亩,建设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171万亩。联动开展治山、治土、治气,创建绿色矿山12座;综合利用废菌棒2.2亿袋,化肥、农药分别减量411吨、12吨;淘汰黄标车、老旧车2610辆。
—— 五年来,我们围绕保障民计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实现了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形成了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完善。在丽水率先建立“333”大社保机制,实现五大保险扩面近10万人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9%,被征地农民转保职工养老保险1.6万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医保报销范围不断扩大。建立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和全民普惠型大病保险制度,实行重特大疾病贫困患者医疗救助。阳光老年福利中心、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投入使用,148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运营,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数增加至32张。实施无固定收入残疾人生活补贴、国家优生“两免”项目、独生子女意外伤害保险和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等惠民政策。建成保障性住房898套,实物配租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699户。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体育强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投入使用,龙泉浙大中学、中职校扩建二期、新华电影院改建、体育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创成省标准化学校34所、省三级以上幼儿园39家,集团化办学覆盖城乡。中职校获全国职业教育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获批筹建。高考重点上线率连创历史新高。公立医院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基本药物制度延伸至村级卫生室,药品零差价销售实现全覆盖。市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中医院通过二乙评定。创成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省规范化卫生院10家。档案馆成为丽水市首个国家一级档案馆,整理出版两辑《龙泉司法档案选编》,“龙泉晚清民国司法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顺利承办省武术锦标赛,成功举办全市职工运动会、首届农民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
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积极构建“352”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五强五网”成为丽水市社会管理创新典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化解和网络舆情快速反应等机制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打击违法犯罪和整治突出问题力度进一步加大,社区矫正监管、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和特殊人员管理进一步深化,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平稳处置“9·15”安全生产事故。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参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人防、民族宗教、移民、侨台、科普、地方志、气象、文联、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和社会科学等事业健康发展。
—— 五年来,我们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了行政效能提速提升,树立了勤政廉政工作作风。
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完善政府领导领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和报告工作、听取意见制度,累计办结人大建议861件、政协提案828件。制定出台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规定、议事规则、工作规则和会议制度,政府决策程序更加科学民主。推动行政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程序规范化,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调解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完成“六五”普法。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深化,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精简政府部门权力事项50.7%,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缩减77.4%,厘清政府部门责任清单524项,实现网上办理行政许可事项266项。建立健全审批“大联办”“大代办”“大中介”机制,行政审批整体提速95%。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财政资金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完成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建立“大国资”经营平台和监管体系。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
政风政纪建设从严从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每年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开展“携手振企”专项行动,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不折不扣落实各级廉政规定,坚决纠“四风”、破“两局”,2015年“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4.3%。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一是产业发展转型提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山蔬果、特色养殖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龙泉黑木耳”“九重天石蛙”成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荣获“中国灵芝核心产区”称号。修订完善工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主力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关停淘汰“低小散”企业146家,改造提升154家,盘活工业用地248亩。龙泉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分别列入省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二是项目攻坚取得实效。组织开展重点项目政策处理攻坚活动,浙江国镜药业迁建等9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项目稳步推进。组建8个产业招商组和3支招商小分队实施联动招商,招商引资六大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三是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新开发可供工业用地1100余亩,新增“三权”抵押贷款3.1亿元、扶贫小额贷款7710万元。设立政府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农业产业基金和联合产业投资基金。向社会发布18个PPP项目清单。成功入选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获批成立省汽车空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四是城乡面貌展现新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完成“Y轴”沿线52个村“六边三化三美”环境整治,提升创建木岱口、供际、章府会三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和大丘另、骆庄两个示范村,“竹海人家·青瓷小镇”沿线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民宿项目扎实推进。五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改革。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城区烟花爆竹“限放”工作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有望连续十一年成功创建“平安市”。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经验尤为宝贵。这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克时艰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驻龙部队、武警官兵、驻龙各单位和老同志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龙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经济总量小、实力弱,一产不够优、二产不够强、三产不够活的产业结构和层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向深处着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仍有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精准发力。城乡规划体系不够健全,规划执行不够严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管理仍较粗放,推进高水平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提速加力。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公共安全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进一步化解压力。政府部门有些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不够强,依法行政能力不足,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作出努力。受国家宏观环境“三期叠加”和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结构的制约,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7项指标未达到“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我们一定严肃认真面对这些短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龙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迎来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以及“互联网+”全面渗透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改革开放全新环境,为我市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丽水“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市“融入长三角、承接海西区”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显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切实加强战略谋划,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愿景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打造升级版“好龙泉”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五大奋斗目标:
—— 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45︰4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
——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更加明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各类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
—— 文化品牌更加响亮。“丝路之源—世界瓷都”品牌全面打响,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地位初步确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文化发展指数持续保持丽水领先。
——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2.5万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精准扶贫工作卓有成效,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 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政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更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为全面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空间集聚开发,推进“三生”融合。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经济区域等各类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策略,全面优化市域空间开发格局。
构筑“一轴一极五带两翼”格局。按照“中心强化、西部整合、南部控制、东部优化、北部保护”的空间发展策略,构筑“一轴一极五带两翼”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打造产业和人口集聚平台。重点打造省级经济开发区、特色小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农业“三区”和人口集聚区。
(二)壮大生态经济,促进转型升级。
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发展。探索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与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重点培育六大主力产业。到2020年,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达到130亿元;剑瓷历史经典文化产业全产业链产出突破100亿元;旅游休闲养生产业争创1个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竹木加工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竹木加工企业增至700家;生态精品农业及水制品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六大新增长点。积极培育民宿经济、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新能源产业、健康产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三)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美丽龙泉。
全面建设美丽县城。优化中心城区“一带一轴两城七区”功能布局,加强城市设计,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和历史古街区保护开发。到2020年,新增城市道路68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强化城市综合执法。
积极培育美丽乡镇。结合各乡镇区位条件,突出乡镇特色风貌和资源禀赋,打造美丽乡镇,培育特色富民产业。积极推进安仁、八都、查田三大中心镇建设。
努力打造美丽乡村。打造一批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村、特色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推动“建设村落”走向“经营村落”,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新路。
(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支撑保障。
健全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一机两铁三高两纵一横五连六辐射一航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对外连通、内部畅通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水利防护体系。推进除险加固、山塘整治等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集镇供排水、瑞垟引水、农村饮用水提升等工程,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改造升级城乡电网,推进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适度开发风能、水能资源,完善天然气管网布局。
加强智慧信息支撑。围绕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水、电、气、交通、通信、医疗等领域的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综合服务水平。
(五)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建立政府、环保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加强环境敏感地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广低碳循环生产,发展绿色生态工业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建设投融资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机制,研究制定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
实施重大改革试点。深化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抓好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试点。争取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创新改革等试点。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事业项目全程代办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
强化科技特色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汽车空调、青瓷宝剑、竹木加工三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汽车空调、青瓷、宝剑、竹木、食用菌、现代产业技术联盟六大科技创新基地。推动“龙泉标准”制定,推进特色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创新。放宽创业准入条件,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大众创业平台。推进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鼓励高校龙泉籍学生回乡创业,支持龙商回归创办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七)加强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全省重大战略性贸易平台,提高青瓷、宝剑等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利用丝路之源和剑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机制,打造“丝路之源”—世界青瓷城。
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立足区位优势,加快打造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主动参与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龙泉—萧山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
积极培育开放型经济。强化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招商。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构建“网上青瓷之路”。
(八)着力民生改善,促进和谐共享。
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的支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事业提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城乡20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市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促进社会保障扩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展“法治龙泉”“平安龙泉”“和谐龙泉”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三五”开局之年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年宏图,重在开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展方式都处于深刻调整转换之中。根据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总体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不移走“两山”发展道路,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绿色生态、开放合作和共建共享,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全力打造升级版“好龙泉”。
综合考虑宏观形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市县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pm2.5指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35微克以内,节能减排达到上级下达的约束性要求。实现年度“平安市”创建任务。
根据全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16年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跨界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产业转型。
做优做精现代农业。围绕打造绿色农产品主产区,深化农业“两区一园”建设和生态精品农业“185”工程创建,推进“竹茶菌蔬”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水果、香榧、特色养殖、珍贵苗木”等特色产业扩面增量。有序推进食用菌研究所、中国南方黑木耳大市场、浙西南容器苗繁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农产品标准化集聚区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升至62%。围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全面深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围绕打造山区农旅融合样本区,促进一产“接二连三”发展,争取引进大企业投资休闲生态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兰巨现代农业园区观光核心景区。举办第二届中国灵芝大会,用好系列“国字号”金名片,提高生态精品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我市“第一经济”,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抓实全省首批生态工业发展试点县(市)建设,提升打造“一优三特一新”产业体系。支持汽车(空调)零部件企业与国内知名品牌汽车企业对接、交流、合作,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产业链从零部件向总成型、联盟型迈进,提高产品市场份额。改造提升竹木加工产业,规划建设竹木企业集中创业基地,指导企业加强创新转型和品牌建设,打造最有韧劲的“草根”经济。以省政府支持龙泉青瓷宝剑产业传承发展政策为指导,壮大剑瓷产业规模,推动剑瓷艺术品与日用品、高级艺术剑瓷与现代创意剑瓷融合发展。探索科研与产业结合新模式,加快发展食药用菌等健康食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水制品、新能源、健康(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一心五点”标准厂房及国镜药业异地技改等项目建设,力争工业投资增长8%。深化“绿色护航、携手振企”专项行动,健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联席协调制度,精准服务企业,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培育壮大旅游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快推进龙泉山二期、披云山、石马垄大峡谷、瓯江源·龙泉溪养生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完成华东森博园建设。积极谋划龙泉山创5A级景区,启动宝溪溪头创4A级景区。紧抓丽水高铁开通和杭州G20峰会等机遇,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全方位拓展客源市场。全面深化“五旅融合”,发挥龙泉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集聚开发和示范作用,带动历史经典文化小镇、氧吧长寿小镇、浙西南红色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发展青瓷宝剑产业园,打造一批集文化、旅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和建材、农特产品交易专业市场。积极培育龙泉特色小吃品牌。
(二)突出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扎实开展扶优汰劣。坚持扶优扶强,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积极培育大集团、大企业。围绕“去产能”,探索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长效机制,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深化“三改一拆”,推进闲置和低效用地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低小散”企业、“三高”企业整治力度,引导落后产能企业顺畅退出。围绕“去杠杆”,综合施策,科学帮扶,化解企业“两链”风险,打击“逃废债”行为,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围绕“去库存”,研究出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互促互补、留用地处置等政策,多渠道消化库存商品房。以“亩产效益”为导向,对企业在用地、用电、排污、信贷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行差别化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611”耕地保护工程,确保垦造耕地4700亩,其中“旱改水”1000亩;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200亩。探索建立“谁占谁补”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完成PPP项目投资5亿元以上。
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深入推进“三大国家改革试点”,升级完善省级经济开发区功能,出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工业用地300亩以上;推进大沙全省坡地村镇综合开发试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级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新增“三权”抵押贷款1.9亿元。大力推进国家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集体林地“三权分离”经营机制。建成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有序开展服务业强市培育等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充分利用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省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平台和省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等政策,重点研究“三区”范围更适合在龙泉投资发展的“五资”企业,发挥招商专业小分队、驻外商会力量实施联动招商、精准招商,积极引进产业补链型、总部龙头型、科技效益型企业项目。确保实际利用内资26亿元,其中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不少于1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引进大项目10个以上。
(三)突出发展环境优化,积极推进创业创新。
支持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利)示范企业20家以上,各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年度专利授权量突破800件。加大创新投入和研发力度,力争全社会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达2%以上。完善科技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模式。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私营企业200户、个体工商户14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个转企”80家。推进“新三板”挂牌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15582”工程,拓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新增市校合作项目100个以上。优化提升省级汽车空调产业、青瓷宝剑产业科创服务平台以及浙江金宏龙泉青瓷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工建设汽车空调及竹木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项目。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3000万元以上。鼓励设立创业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园和众创空间,服务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以“互联网+”为导向,升级完善电商创业集聚大楼、跨境电商孵化中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积极培育电商乡镇、电商村,建设智能投递终端10个以上、农村电商服务站40个以上,力争电商销售额突破7亿元。
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围绕“降成本”,落实降低审批、中介、评估收费、社会保险费等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创新企业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申报办理,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贷款保证保险机制,金融信贷总量同比增长10%以上。用好用足政府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引导农业产业基金和联合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发挥企业技改贴息补助、应急转贷基金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加强创新券推广应用,实际使用创新券300万元以上。
(四)突出品质功能提升,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组织实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四大网络工程”。加快推进衢宁铁路龙泉段、G322国道龙泉安仁至西街段等项目,龙浦高速龙泉段竣工通车。实施黄灌段防洪堤景观、龙泉溪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形成城市防洪闭合圈。开工建设110千伏牛门变电等电网项目,敷设天然气管道6公里。落实“三网融合”,推动互联带宽扩容,扩大免费无线网络公共场所覆盖面。
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全面实施“美丽县城”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两规合一”等城市规划体系,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加快推进江滨两岸和城市建设项目涉及区块的旧城改造,入城口环境整治以及剑川大道、剑池西路等道路两侧外立面改造。开工建设龙渊公园,全面建成迎宾大道景观工程,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5公里。实施第二批“六个一”项目,加快城市绿道建设和“三山”公园、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2万平方米。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理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纵深推进“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提升打造市区至青瓷小镇等四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实施龙浦高速、市区至住龙沿线环境建设。新建花样村庄24个、花样农家1000户,建设省级森林村庄2个、美丽村庄10个、美丽森林通道20公里,加快16个历史文化名村创建,完成100个村庄故事编写,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用好农民增收致富“新三宝”,培育电商主体20家,新发展重点民宿特色村(点)5个以上、农家乐(民宿)50家以上,发放来料加工经费2.5亿元,积极培育农村美丽业态。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新一轮“811”行动,推动环境整治从重点突破向综合治理的根本转变。推进溪北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二期扩建等60个“五水共治”项目,实现城市截污纳管主管网基本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90%以上。开展“百日再清淤”大会战,巩固“清三河”成果。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丽水市生态村15个。深入实施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深入推进“无违建”创建,力争创成70%的无违建达标乡镇(街道)、90%的无违建达标村(社区)。
(五)突出民计民生保障,平稳推进社会发展。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创业就业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培养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服务产业技工人才18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7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00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以养老、医疗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新增五大保险6900人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深化殡葬事业改革,落实老年优待、扶残助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等政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医疗救助、社会帮扶、优抚福利等救助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建立完善扶贫对象数据库,制定异地转移、产业扶持、金融扶贫、就业培训等个性化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巩固“全面消除4600”工作成果。推进“美丽新家园”建设,加快河阳公寓二期,石达石、岭坤下山脱贫安置小区,查田、五梅垟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及八都避灾安置小区建设,完成高远山区、紧水滩库区、岩樟溪水源保护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和地质灾害点等区域异地搬迁4000人以上。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开工建设龙二中、龙四中、东升小学扩建工程和城东小学、南大洋小学、大沙幼儿园、城东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快推进中职校二期扩建工程,扎实推进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筹建工作,浙大中学面向社会招生,创建义务教育省标准化学校2所,力争成功创建基本教育现代化县。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机制,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基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工建设中医院迁建工程。完善落实“全面二孩”政策配套措施。加大教育、医学人才引进和定向培养力度。加强各类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编辑整理第三辑《龙泉司法档案选编》。开展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
创新推进社会治理。围绕做好G20安保和夺取“平安金鼎”目标,深化乡镇(街道)“五强五网”建设,健全“三色预警”和信访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行政决策风险评估“三评合一”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治理结构。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药安全、环境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监管措施,加大违法用地处置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生态环境、阻碍重点工程建设和妨碍执行公务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无欠薪龙泉”创建。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强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及气象防灾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参建。重视人防、民族宗教、外事、移民、侨台、科普、地方志、气象、文联、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和社会科学等工作。
今年,我们还将大力推进衢宁铁路龙泉段、龙浦高速公路龙泉段、53省道龙泉安仁至西街段公路改建、中国青瓷小镇、龙泉宝剑小镇、龙泉山二期、龙渊公园、浙江国镜药业迁建、黄灌防洪堤景观、南大洋小学等十个重大工程建设,全力办好扩大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覆盖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扶贫助困力度、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实施农村惠民交通工程、改善老旧小区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公墓建设等十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市政府肩负着重要使命,承担着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为龙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依法行政,倡导开放开明的法治之风。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高度重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强化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意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向乡镇(街道)延伸。进一步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二)坚持勤政务实,倡导善做善成的担当之风。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以善谋善断的思维、思进思变的斗志、苦干实干的作风、攻难克难的气势,全面破除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定势思维束缚,创优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始终保持一线攻坚的干劲、一往无前的闯劲和一抓到底的韧劲,提升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攻克短板的政府执行力。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和求真务实的作风,重调研、讲真话、说实情、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言出必行、立说立行、速决速行。面对征迁、拆违、信访、民间融资等热点难点问题,政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独当一面靠前指挥,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对回避绕行、避重就轻、推诿扯皮现象坚决实行效能亮剑,确保政令畅通。
(三)坚持秉公用权,倡导干净干事的清廉之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四风”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强化公共财政管理,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国资监管。依法规范招投标管理。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增长,完成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回顾“十二五”,我们信心倍增,展望“十三五”,我们豪情满怀。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让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全力以赴开启科学发展新征程,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打造升级版“好龙泉”而努力奋斗。
2016年度“十个重大工程”
单位:万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规模 |
建设 起止年限 |
总投资 |
2016年计划投资额 |
2016年度主要部位形象进度计划 |
1 |
衢宁铁路(龙泉段) |
线路全长379.169公里,其中龙泉境内约65公里,单线预留双线条件,速度目标值160km/h。 |
2015-2020 |
470000 |
70000 |
完成征迁工程,完成路基、桥梁、隧道施工工程量的20%。 |
2 |
龙浦高速公路(龙泉段) |
总用地2308亩,高速公路23.172公里。 |
2012-2016 |
295577 |
30230 |
9月份建成通车。 |
3 |
53省道龙泉安仁至西街段公路改建工程 |
公路II级,设计时速60 km/h,路基宽度10米(其中城区及安仁过境段约13.7公里为12米),路线全长34.7公里,连接线0.6公里,大桥4020米/13座,长隧道1880米/1座。 |
2015-2018 |
122935 |
40000 |
路基工程完成30%工程量、桥梁工程完成20%工程量,隧道开工并完成20%工程量。 |
4 |
中国青瓷小镇核心区域开发项目 |
由上海道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先行开发中国青瓷小镇核心区域,包括披云青瓷文化园、1957创意基地、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国际陶艺村、鉴真青瓷产业园等五大区块。 |
2016-2019 |
300000 |
15000 |
完成景区升级改造、1957创意基地和国际陶艺村建设及中心广场整修,完成民宿酒店、国际交流中心酒店10%工程量。 |
5 |
龙泉宝剑小镇 |
小镇以“文化旅游休闲、宝剑铸造技艺、刀剑生产基地”为主题,建设文化传承区、旅游休闲区、经典产业园“两区一园”,主要包括龙泉宝剑文化创意基地、宝剑大师园、青瓷宝剑技师学院、青瓷宝剑苑景区提升、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
2016-2020 |
516000 |
12000 |
完成宝剑文化创意基地宝剑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布展70%工作量;开工建设青瓷宝剑苑景区提升改造项目;青瓷宝剑技师学院专家公寓、食堂、图书馆、机电实训楼竣工验收,教学科研综合楼主体施工;继续推进西街改造、三山公园提升改造、小镇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
6 |
龙泉山二期开发项目 |
总用地面积约150亩,总建筑面积约31245平方米,包括十八窟生态教育基地、客运缆车、新建乌狮窟景区及宗教养生中心等项目。 |
2015-2018 |
100000 |
20000 |
完成十八窟生态教育基地15%工程量、客运缆车35%工程量,开工建设乌狮窟香菇文化交流苑等新景区项目。 |
7 |
龙渊公园项目 |
龙渊公园(老政府区块)房屋征收并拆除,公园景观、地下空间、办公、商业等建设,总用地面积52047㎡,总建筑面积35580㎡;九姑山钟楼等。 |
2016-2018 |
80000 |
10800 |
完成项目招商,开工建设。 |
8 |
浙江国镜药业迁建项目 |
项目总用地约247亩,总建筑面积约168097㎡;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厂区、库房、办公生活用房等,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5亿瓶/袋大容量注射剂、2.5亿支/瓶口服液(糖浆)、6亿片(粒)药用头孢片(胶囊)剂。 |
2015-2017 |
98000 |
40000 |
完成项目一期建设并投产,力争开工建设项目二期。 |
9 |
龙泉市黄灌防洪堤景观工程 |
占地面积约302亩,起点位于东大桥,终点至马埠(茶寮村附近的龙梧公路边),总长2.323k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建筑工程、植物绿化、雕塑、公用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
2015-2018 |
13669 |
4000 |
完成一期工程60%工程量。 |
10 |
龙泉市南大洋小学工程 |
按48班规模,新建校舍26434㎡及相关附属设施。 |
2016-2018 |
13705 |
1000 |
完成工程招投标,10月份开工建设。 |
2016年度“十件民生实事”
序号 |
民生实事 |
目 标 任 务 |
1 |
扩大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覆盖面 |
完成全民健身中心暨体育公园形象工程建设。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新增绿道4公里。新建提升农村文化礼堂10个,完成新华电影院改建并投入运营。 |
2 |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
新改造1家城镇农贸市场为放心市场。城区农贸市场质量追溯体系建成率达到70%以上,快速检测体系建成率达到70%以上。在大型(特大型)餐饮企业和学校、养老机构食堂建设“阳光厨房”4家。 |
3 |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
建成阳光老年福利(特护)中心1号楼并投入使用,完成休闲养老中心一期建设。新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0个。年末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不少于32张。 |
4 |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
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公里。合理规划停车泊位,新增停车泊位200个以上。完善城市红绿灯、斑马线、护栏等道路交通设施。 |
5 |
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 所,创建省二级幼儿园2所、省三级幼儿园2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 |
6 |
加大扶贫助困力度 |
实施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项目30个以上,完成异地搬迁4000人以上、地质灾害避让搬迁80余户250余人。完善救助资金筹集机制,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别是大病救助和困难家庭孩子就学救助力度。 |
7 |
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
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204户,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住房300户。 |
8 |
实施农村惠民交通工程 |
加快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提升改造农村公路55公里,实施安保工程30公里,完成路面大中修108公里,建成港湾式停靠站30个。探索试行高远山区农村客运正常运营扶持政策。 |
9 |
改善老旧小区生活环境 |
完成20个里弄小巷单体工程(含2个老小区)改造,改造道路、绿化面积约1万平方米。新建公厕3座,完成老小区和宿舍区旱厕改造3座。 |
10 |
推进生态公墓建设 |
开工建设第二生态公墓,完成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布点建设2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