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龙泉市政府网!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今天多云到晴;明天晴;后天晴到多云。今天白天最高气温16℃;明天早晨最低气温2℃。森林火险等级4级,各地要控制野外用火,加强山林防火工作。龙泉市气象台5日6时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龙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002656097-03-2015-0001 生成时间:2015-03-24 发布机构: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3月24日在龙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龙泉市人民政府市长 季柏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绿色生态发展主题和转型升级发展主线,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7亿元,增长8.2%;规上工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8.7%;服务业增加值41.5亿元,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增长1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增长13.1%;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11元、14404元,分别增长8.7%、12.5%;实现外贸出口3.1亿美元,增长24.5%;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较好完成市政府承诺的年度十件实事。

(一)改革创新成果初显。

综合改革聚力突破。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国资管理等21个重点改革事项。抓好“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政府部门权力从8285项精简到4088项,厘清责任清单主要职责524项、细化具体工作事项2092项,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梳理整合工作,制定出台《龙泉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2014年本)》,并在浙江政务服务网公布。集中攻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林权改革继续走在前列,在全国发放第一本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成立首个村级惠农担保合作社、签订首单公益林信托合同,新增“三权”抵押贷款2.97亿元。新增扶贫资金互助会21个。稳步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1680亩。实现国有资产收益4166万元,增长94%。

创业创新活力激发。依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注册私营企业234家、个体工商户20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完成“个转企”274家。天和农业集团黑木耳(国际)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晨光公司“龙耳”牌黑木耳在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专利授权量518件。青瓷及日用陶瓷质检中心、汽车空调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取得省级实验室资质并投入运营,浙江金宏龙泉青瓷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8家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开放合作拓展深化。精准招商实现新突破,新签约内外资项目50个,实际利用市外内资32.46亿元,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0.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66万美元。成功引进雨润集团、科伦药业等知名企业投资的大项目16个。龙泉--萧山“山海协作”向多领域拓展,达成合作项目14个,协议资金30.2亿元。市校合作向纵深发展,开展纪念浙大在龙泉办学七十五周年系列活动,新增合作科研院校7家、合作项目131个,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立项125个。积极开展股权合作,华东医药丽水有限公司挂牌运营。与韩国康津郡成功合办首届中韩陶瓷文化艺术节。

(二)经济转型坚实迈进。

生态工业后劲增强。“四换三名”加快实施,“腾笼换鸟”盘活工业用地258亩,“空间换地”新增生产性空间13万平方米,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07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2.7%。大力推进“电商换市”,我市成功入选中国“电商百佳县”,南秦村、村头村成为中国“淘宝村”,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88.7%。扎实推进省级工业园区和安仁、石达石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一心五点”工业园区建成污水收集管网30公里,122家企业废水预处理设施投入使用。成功创建绿色企业、清洁生产企业9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市贷款余额119.8亿元,增长20.4%。

生态农业优势彰显。全面实施生态精品农业“185”行动计划,实现农业总产值20.54亿元,增长5.4%。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31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5万亩,新增耕地面积6125亩,我市荣获浙江省第一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兰巨现代农业综合区成为全省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典范。实施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5.75万亩,新建竹林道443公里。成功争取并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黑木耳特色园项目,有效推广黑木耳“一新三改”集成配套技术。全市18%的农田实现水旱轮作,占比居全省首位。茶叶、蔬菜、水果、珍贵树种和石蛙等特色精品农业扩面提质,“龙泉金观音”获评农产品地理标志。

生态旅游融合提升。中国青瓷小镇建设规模初显,国际陶艺村、曾芹记古窑坊改造等二期项目基本完工。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大师创作区全面建成,龙泉山二期项目审批取得突破性进展,披云山、宝剑文化创意基地等项目顺利推进。沈广隆剑铺成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炉岙村获评首批全省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我市成功入选“浙江年度旅游推广十佳县(市、区)”。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以及16站乡村漫游节。全年旅游接待4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1亿元,分别增长29.7%、30.2%。其中,农家乐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可达6.5%。

(三)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五水共治”成效显著。全面实行“河长制”,乡镇地表水交接监测断面增加至23个。消灭垃圾河87条462公里、黑臭河11条67公里,实现“一年清三河”目标。拆除、搬迁禁养区养殖场289家,关停采砂制砂场20家。159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投入使用,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完成龙泉溪城区段及内河64个排污口截污纳管,新(改)建城市污水收集管网15公里。实施独流入海等水利项目27个,建成防洪堤20.3公里。重点开展紧水滩库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拆除非法渔排108个、“三无”船舶135艘。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5家。

“三改一拆”纵深推进。出台《龙泉市违法建筑处置暂行办法》,全面启动“无违建县”创建,11个“无违建”乡镇(街道)已经丽水组织验收。全力推进42起“十先拆”典型和市区至上垟省道沿线等重点地块违建拆除,积极稳妥完成涉及宗教和民间信仰违法建筑处置等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高炮广告“清零”,全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0.4万平方米。采取拆转结合、拆改结合、拆建结合等多种方式统筹推进“三改”,分别改造旧住宅区15.4万平方米、旧厂区16.2万平方米、城中村5.5万平方米。整治提升竹木加工企业42家,改造菇棚11万平方米。

生态质量持续领先。创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竹垟畲族乡、小梅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我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四年蝉联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位列丽水第一。建立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岩樟溪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9个乡镇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综合利用废菌棒1.8亿袋,化肥、农药分别减量345吨、5.35吨。创建绿色矿山9家。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环评许可审批项目141个,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合格项目51个,审批颁发排污许可证30家。

(四)城乡面貌展现新姿。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力开展重点项目攻坚,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246亩,争取上级资金9.3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6亿元,增长14.6%。龙浦高速实现全线路基桥梁半幅贯通,51省道龙泉段建成通车,新客运站投入运营,交通物流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公园南路和后沙路延伸段等项目全面建成。衢宁铁路项目可研正式获批,53省道安仁至西街段公路改建工程、武松龙高速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铺设市政天然气管道10公里。35千伏兰巨变10千伏出线等电网工程建成投产,浙能龙泉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完成233个电气化村建设。

“最美县城”品质提升。深入推进新城开发、旧城改造和名城创建。瓯江一号码头建成运营,江滨南岸文化长廊、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经省政府向国务院申报,西街、北河街被确定为省历史文化街区。完成老市政府等六个地块5.2万平方米房屋征迁工作。新(改)建城市道路3.2公里、绿地3.3万平方米,改造里弄小巷单体工程32个。现代商业广场入选丽水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丽水百货龙泉店、百川世家龙泉家居广场正式开业。建成德锦苑、佳德铭都、滨江时代一期等房地产项目,商务总部经济大楼顺利结顶。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5.4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1541个。增设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10辆,87辆出租车投放运营,城区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

“美丽乡村”连线成片。巩固提升“六边三化三美”创建成果,沿线林相改造1万亩、绿化造林2.8万亩,市区至龙泉山线成为丽水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花样农家”1284户、“洁净家庭示范户”1548户。八都镇跻身全国重点镇,溪头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新增中国传统村落6个。35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扎实开展。完成农民异地搬迁1109户4109人,改造农村危旧房380户,城东小区、岭坤小区等下山脱贫项目稳步推进。建成来料加工示范基地20个。

(五)社会建设普惠民生。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五大保险”实现扩面2.9万人,被征地农民转保职工养老保险4300余人。免费培训各类技能人才6168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2.75%。筹措各类救助资金4925万元,救助1.6万人次。建立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432元、294元提高到488元、352元。80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运营。292户680人入住保障性住房。

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浙江省体育强市。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1座。中职校获全国职业教育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启动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筹)建设。新创省标准化学校5所、省一级幼儿园1所。高考重点上线率创历史新高。启动省级卫生强市创建,公立医院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市人民医院挂牌“浙医二院龙泉分院”。村卫生室药品零差价销售实现全覆盖。人口计生工作“两创建一提升”活动扎实推进。成功举办浙江省第二届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和市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市档案馆创建成为丽水市首个国家一级档案馆,《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二辑)》正式出版。国防动员、征兵、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参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科普、移民、气象、文联、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地方志、慈善、红十字、社区和社会科学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平安龙泉”巩固深化。“352”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向更宽领域延伸,市、乡、村三级“大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成功调处矛盾纠纷5212起,化解各类疑难信访问题176件。“砺剑2014”打击整治黄赌毒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天网”工程二期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我市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市。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安全生产三项指标均实现下降,可望连续十年实现平安县(市)创建。

(六)履职能力不断提高。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请示、向人大报告、向政协和老干部通报,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55件、政协委员提案144件。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府领导班子23项整改事项全面整改落实到位,制定出台《龙泉市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办法》等11项长效机制。不折不扣落实各级廉政规定,坚决纠“四风”、破“两局”,“三公”经费支出削减35.6%。切实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以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龙部队、武警官兵,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和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宏观环境“三期叠加”和新常态的大背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生态产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够优、产业层次不够高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短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面临较大压力;环保法、预算法、安全生产法等相继修订施行,欠发达地区“摘帽”、土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受限和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强等政策付诸实施,加快发展与加强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仍然存在,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思想观念、担当意识、服务能力、工作作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履职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受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自身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影响,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六项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一定严肃认真面对这些问题,直面困难和挑战,全力推动科学发展。

二、2015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节点。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常态下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向“三大特征”,既要认真总结和全面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力争完成规划既定目标任务,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要围绕深化改革、法治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重点,谋划好“十三五”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对接好重大政策,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引领龙泉绿色崛起、科学跨越。

根据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总体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省委“八八战略”为总纲,以“绿富美”、双示范区建设为要求,以“稳中求进、绿色发展”为主基调,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坚持“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坚守生态优良、百姓增收、社会稳定“三条底线”,坚决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把握新常态,抓住新机遇,全面抓好生态、经济、平安、民生等“报表”,开创建设“两美”龙泉新局面,努力打造升级版“好龙泉”。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工作导向,建议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农业增加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出口总额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民间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市县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pm2.5指标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35微克以内,节能减排达到上级下达的约束性要求。实现年度平安县(市)创建任务。

根据全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15年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深化综合改革,释放要素活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推进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力度,深入贯彻招投标统一制度,深化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建立以市场准入标准为基础,以开工许可、施工监管、竣工验收为主要内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快构建以企业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机制,推行企业分类指导政策。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方式,贯彻实施“营改增”扩围等一系列重大财税改革政策。深入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新开发可供工业用地面积1200亩,实际工业用地供地面积600亩,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产业落地。积极搭建企业与人才的交流平台,柔性引进高级技术人才30名,入选“绿谷精英”对象1个、申报成功浙江省“千人计划”1个。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八项改革”,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村全覆盖,农村土地、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率分别达到60%、90%以上。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新增耕地流转面积6000亩、林地流转面积2万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大力推广花桥村惠农担保合作社经验,新增“三权”抵押贷款2亿元以上。切实抓好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现代林业产权体制、现代林业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深化扶贫开发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机制,组建市级扶贫资金互助联合会,新建村级扶贫资金互助会10个以上。实施精准扶贫、分类帮扶,确保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群体。研究欠发达县“摘帽”后财政转移支付新政策,争取上级支持力度不减。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并推广运用PPP投融资模式,建立社会投资项目清单,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社会事业等公共设施领域投资、建设和运营, 推动投融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国资运营公司整合转型,做大做实国有投融资主体,探索建立经营性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国有资本收益水平。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优化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全市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11%。

(二)深化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主动顺应新常态下发展方式。

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河长”联动管理格局,健全河岸一体化保洁机制,确保通过第二批“清三河”达标县验收。坚持工农并进、城乡并举治污,全面建成“一心五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完成安仁、石达石、查田、八都四个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快推进溪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区截污纳管改造和上垟、小梅、查田等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城区、镇区、园区污水收集率。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190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争取创建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协同推进一批防洪、排涝、供水、节水项目。

以“三改一拆”撬动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无违建”创建,大力实施违法建筑分类处置,完成拆违面积60万平方米,逐步实现存量违法建筑“应拆尽拆”。重点将涉污违建企业列入“十先拆”,突出抓好上凉亭、里下畈、临江等地块拆违攻坚,依法严厉打击企业违法建设行为。有步骤、分时序实施“三改”,完成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75万平方米,推动城市有序更新。突出抓好拆后地块利用,重点对高速、省道、通景公路及景区周边实行彩化、美化。

以有效投资支撑转型升级。打破梯度转移的被动式产业招商模式,紧盯“三区五资”、把牢生态门槛精准招商,积极引进产业补链型、总部龙头型、科技效益型企业来龙投资。深入推进龙泉--萧山山海产业园建设,依托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大平台,扎实开展“水资源产业”等资源型产业招商,拓展招引互联网经济等新业态。确保协议利用市外内资50亿元,实际利用24亿元,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不少于11亿元;协议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引进大项目9个。进一步加大上挂外派工作力度,争取更多对口项目及补助资金。主动对接衢宁铁路前期工作,切实做好政策处理,确保工程顺利动工建设。全面加快龙浦高速龙泉段、53省道安仁至西街段改建、瓯江源·龙泉溪水利风景区、黄灌防洪堤景观工程等项目建设。

以“四换三名”助推转型升级。建立“机器换人”项目库,推进重点行业“机器换人”,实现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加快低产低效企业“腾笼换鸟”,盘活工业用地300亩以上。探索建立“空间换地”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和“供而未用”土地开发利用,新(改)建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拓展提升电商集聚大楼和跨境电商孵化平台,力争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5亿元。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和标准强市战略,积极培育“浙江制造”区域品牌,提高名企、名品、名家的示范带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深化科技服务企业活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利)示范企业10家以上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以上。加快浙江金宏龙泉青瓷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挥浙江省汽车空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全省汽车空调流通领域的技术指导作用。探索建立科技信贷引导基金、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引导科技创业创新。深入实施与浙江大学合作的“15582”工程,密切加强与78家科研院校的市校合作,确保新增合作项目100个以上,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立项45个。

(三)深化产业培育,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致力打造生态工业。把生态工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启动点来抓,始终坚持生态工业第一经济不动摇。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特色、新兴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汽车(空调)零部件、青瓷宝剑、竹木产品精深加工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草根经济”,积极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产业;开工建设浙江国镜药业异地扩建和三田产业园等项目。狠抓省级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重点实施低丘缓坡、炉田等区块开发。严格把握“一心五点”产业准入的领域和地域,严格实行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生态红线管制制度,加快形成集聚集约型生态工业空间格局,逐步实现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没有非生态工业。引导企业梯次做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完成“个转企”100家,积极培育规模企业和亿元以上企业。继续深化市领导联系企业和派驻企业总经理助理等工作机制,积极推广小微企业助保贷等新型融资模式,落实更为全面的企业帮扶措施。

着力提升生态农业。把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点来抓,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加快构建农林水联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基地规模化,深化农业“两区一园”建设,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4.4万亩,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18万亩。启动兰巨3A级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力争八都现代林业综合区通过省级验收、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推进“竹茶菌蔬果”和香榧、石蛙、油茶、珍贵树种等基地建设,加快容器苗基地改扩建。实施食用菌全产业链农业大项目,开工建设雨润·中国南方黑木耳大市场项目。围绕质量标准化,扩大“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和产业规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围绕产品品牌化,推动龙泉灵芝在渤商所上市,承办全国灵芝大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着力打造“舌尖上的龙泉”品牌。围绕营销电商化,加强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复制推广“赶街”模式,开通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泉馆”,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

努力培育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立足生态“第一优势”、文化“第一名片”,打响“江浙之巅·剑瓷龙泉”旅游核心品牌,丰富山水游、文化游、养生游的产品内涵。把握浙皖闽赣将四省交界地区规划为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以及全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的契机,突出建设大景区,以五年内争创5A级景区为目标,大力开展旅游项目推进年活动,全力抓好龙泉山二期、披云山景区、昴山休闲养生(养老)基地、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二期、宝剑文化创意基地和石马垄大峡谷等项目;高标准建设中国青瓷小镇,高品位谋划宝剑小镇、长寿养生小镇等特色小镇;积极对接落实国家“竹海公园”建设。突出完善大配套,推进主要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交通物流、旅游接待、餐饮购物等旅游配套服务业。突出构筑大格局,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准入、统一品牌、统一审批的旅游工作机制,做大做强国有旅游投资公司。加大旅游宣传与推介力度,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2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

(四)深化城乡统筹,打造生态人居,全面加快“美丽龙泉”建设步伐。

精心建设“最美县城”。结合空间拓展、产业发展、交通布局和生态保护,探索完善并严格执行城市建设“一张图”规划体系。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坚持“东城、南城、旧城、古城”联动建设,加快城东新区开发,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现代商业圈、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市场街区。加快南城产业集聚,增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力。加快旧城区改造,开工建设龙渊公园,启动江滨区块、大沙区块改造。加大古城保护力度,实施北河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试点,争取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成剑川迎宾大道二期、江滨南岸文化长廊等首批“六个一”项目建设,启动城市外环线和剑川大道南北延伸线项目,新(改)建城市道路3公里,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3.5万平方米,建成江滨绿道11公里,改造绿地2万平方米,铺设天然气管道10.5公里。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局,重点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深化创建“最美乡村”。继续深化“六边三化三美”建设,重点打造安仁至小梅、市区至上垟成片连线风景线,开展市区至住龙、市区至城北沿线整治,切实抓好木岱口、供际和章府会三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完成“三沿”林相改造6000亩,建设森林通道32公里。开工建设河阳、岭坤、石达石集聚小区,扎实推进紧水滩库区、水源保护区、高远山区、凤阳山毗邻区和地质灾害点异地搬迁,完成异地搬迁4000人,其中整村搬迁1000人。继续深化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积极发展“民宿经济”,优化“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乡村漫游新格局,确保农家乐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致力于全国重点镇培育和中心镇建设,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镇区人口集聚力和产业承载力。力争上垟镇、住龙镇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全力保护“最优生态”。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坚定不移贯彻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逐步推行生态环境审计和终身责任追究制。联动开展治水、治山、治土、治气,全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严格执行新《环保法》,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排放等破坏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人人有责的环境保护氛围。

(五)深化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致力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开发更多岗位促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拓展社保卡功能,社保卡持卡人数扩大至20万人。创成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建成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并投入使用。完成41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阳光老年福利中心创成省级示范性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完成城东安置小区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100套,分配公共租赁住房200套。

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深化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创成省标准化学校3所、教育现代化学校2所,全市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提高至80%,逐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升学率。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省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以上。完成浙大中学二期工程主体建设,开工建设龙二中、龙三中扩建工程和南大洋小学新建工程,加快推进中职校扩建工程二期、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筹)等项目。全面推进省级卫生强市创建工作,创建卫生强乡镇6个。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展分级诊疗制度试点。6月底前完成人民医院搬迁,开工建设凤鸣、宏山卫生院,加快推进中医院迁建项目。重视教育、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狠抓计生基层基础,提高计生工作服务水平。

繁荣发展公共文化。巩固国家文化先进市等创建成果,推进省级文化强乡镇、文化示范村(社区)创建,新(修)建农村文化礼堂10个。完善群众文化需求订制制度,创新“五送”文化惠民活动,新建盲人阅读室、开通移动图书馆。加快龙泉青瓷窑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窑龙泉窑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申报人类非遗工作,申报《龙泉司法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加大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力度。加快体育公园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成数字档案馆二期建设,推广“村档乡管”模式。实现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覆盖。举办第十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旅游节。

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以全面实施“平安建设三年计划”为抓手,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继续加强乡镇(街道)“五强五网”规范化建设,推广运用“平安通”信息系统。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三色预警”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加强社区矫正监管和法律援助等工作。深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天网工程”建设,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公共安全领域监管,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健全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体系。加强舆论监控引导。深化“无欠薪龙泉”创建。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参建。继续重视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科普、文联、供销、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地方志、慈善、红十字、社区和社会科学等工作。

倾力办好民生实事。今年将继续办好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收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快电商服务网络建设、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十件实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倾听广大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全心全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民忧,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执行力和公信力,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一)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的责任担当。切实推进依法治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健全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公开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政务服务网和政府官方微博、微信的积极作用,提高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度。深入推行农村“三务”公开、“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

(二)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两个《决定》精神,认真学习研究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政府工作的新知识、新本领、新要求,不断提高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驾驭全局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创新。坚持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直面改革发展中的各类社会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合力解决涉及企业发展、群众利益的急难事项。

(三)始终保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推广应用“四张清单一张网”,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瘦身”和责任清单“强身”,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和制度环境。强化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五大制度”,继续完善“基层走亲”、“携手振企”、“一线工作法”和“事不过夜”等工作机制,拓展“效能直通车”、“市长信箱”平台功能。全面加强对政府组成部门执行力弱化现象的督察督办,持续推进正风肃纪专项行动,从严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持续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严明的政治和组织纪律确保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和腐败惩防体系,重点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公款存放、财政转移支付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管,严格经济责任审计,以全面规范的“制度链”填补权力“漏洞”。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办公用房等管理,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让更多公共资金投向民生领域。

各位代表,新时期赋予新责任,新征程承载新梦想。让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当前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砥砺奋进,创业创新,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力、推进新发展,为打造升级版“好龙泉”而努力奋斗!

 

 

 

 

 

 

2015年度“十件实事”

 

1.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收入。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800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0人,加大“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力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收入分别提高到528元、396元。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群体。

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城区农贸市场质量追溯体系建成率达到50%以上,快速检测室建成率达到50%以上,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餐饮企业和学校食堂的阳光厨房建设率达到30%,全面完成“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三年目标任务。开展全市肉品和水产品安全专项整治“百日会战”行动。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7个以上。推广商品有机肥6000吨,化肥减量350吨、农药减量5.5吨。

3.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快推进南大洋水厂扩建和瑞垟引水工程,新(改)建城区供水管网6公里,安全供水900万吨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以上。新(改)建乡镇供水管网10公里,提升单村供水工程6处、单村管网改造工程16处。

4.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新建社会公共停车场(库)2处,新增停车位500个,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2万平方米。实施里弄小巷改造单体工程25个,完成2个旧小区改造。推进中山路、贤良路、华楼街、剑池路四条城市畅通示范道路创建。开展占道经营、马路市场、违章停车等专项整治。

5.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浙大中学二期工程主体建设,开工建设龙二中、龙三中扩建工程和南大洋小学新建工程,加快推进中职校扩建工程二期等项目。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所。

6.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6月底前完成人民医院搬迁,加快中医院迁建项目前期。完成红十字医院、小梅中心卫生院、查田卫生院旧房修缮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完成建兴、上东卫生院综合楼项目建设。

7.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城市建成区范围只允许春节前后,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内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减少事故隐患和环境污染。

8.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中心及全市41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新增养老床位300张,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三分之二以上农村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每百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3.2张以上。

9.加快电商服务网络建设。加快电商集聚园区建设,开通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泉馆”。在城乡社区新建“E邮柜”(智能化自助包裹收取机)等电子商务投递终端30个以上。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提升邮政村级电商服务网点20个,新建“赶街”村级网点20个,拓展村邮网购,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

10.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新(修)建农村文化礼堂10个。积极开展“送戏下乡”、“种文化”等活动,举办首届“乡村好声音”等比赛,办好“百姓大舞台”、“青瓷设计大赛”,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环浙江省首届生态休闲体育节系列活动和第二届全市职工运动会。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1.“三大国家改革试点”:指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扶贫开发改革试点。

2.“四张清单一张网”:“四张清单”即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一张网”即浙江政务服务网。

3.“三权”抵押贷款:指农房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可以抵押融资。

4.黑木耳“一新三改”集成配套技术:“一新”是指每年引进筛选抗逆能力强,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新品种。“三改”是指改全露天栽培方式为设施栽培方式、改地面摊晒干制为架筛干制、改单链生产为循环生产。

5.“清三河”:指清理整治垃圾河、黑河、臭河。

6.“两创建一提升”:指创建计生优质服务村,创建幸福家庭,提升计生工作水平。

7.“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8.“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9.“双示范区”:即全国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生态保护示范区。

10.农村产权制度“八项改革”: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11.PPP投融资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12.“三区五资”:“三区”是指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五资”是指浙商、外资、央企、民资、侨资。

13.农业“两区一园”:“两区”是指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一园”是指塆头农产品加工园区。

14.“三品一标”:“三品”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一标”是指农产品地理标志。

15.“民宿经济”:指当地居民利用自有住宅空闲的房间,结合地域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风情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以“慢生活”、“家服务”、“趣体验”为特色,为游客提供乡野生活空间的乡村旅游经济新模式。

16.“五送”文化惠民活动:即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送展览下乡、送设备下乡。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郑重声明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主办: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322200  浙ICP备13024068号
技术支持:浙江红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议IE8,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浙公网安备 331181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