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龙泉市政府网!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今天多云到晴;明天晴;后天晴到多云。今天白天最高气温16℃;明天早晨最低气温2℃。森林火险等级4级,各地要控制野外用火,加强山林防火工作。龙泉市气象台5日6时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龙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002656097-03-2010-0001 生成时间:2010-03-16 发布机构: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2010316日在龙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龙泉市人民政府市长 梁忆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龙泉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危中求机,难中求进,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0亿元,同比增长 1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2亿元,同比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5元,同比分别增长9.3%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同比增长14.6%;外贸出口9969万美元,同比下降3.9%;财政总收入4.1亿元,同比下降2.2%,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0.3%;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在1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增幅超过丽水平均水平,7项名列前三位。


(一)经济发展在应对危机中破难前行


——工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深入实施“115588”工业追赶计划,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3.0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位列丽水市第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9.5亿元,同比增长 24.9%。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4家,累计达21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7.5亿元,同比增长17.8%。新培育亿元企业7家;新增自营出口企业33家、出口实绩企业21家。“一心五点”工业集聚度达到53.4%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研发中心1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农业科技企业3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高新产品8个,组建校企创新平台3家。在建工业项目中,列入省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项目计划15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项、应对技术贸易壁垒攻关项目1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96件和102件,同比分别增长104.2%45.7%。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6个,立项38个,争取经费1029.5万元,项目申报数和争取资金数创历史新高。品牌建设再创佳绩。我市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浙江省竹木太阳伞生产基地”。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4件、省名牌 1只,丽水市著名商标6、丽水市名牌3只;“龙泉青瓷”申报驰名商标工作有序推进。工业投入继续加大。实现投资11.6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10.1亿元;新落地开工企业65家、竣工投产企业69家。创新推出“金融超市”模式,发挥国资担保公司银企桥梁作用,为企业提供担保抵押融资1.8亿元、贷款资金置换7455万元,全年新增工业贷款8.8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93.6%。拓展工业空间675亩。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粮食总产10.4万吨,连续两年成为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建竹林机耕路300公里,毛竹示范基地5621亩、示范点29个;竹产业现一产产值3.1亿元,同比增长8.8%,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竹产业提升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建成茶叶专业示范村、标准化金观音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茶厂各10个;茶产业实现产值4071万元,同比增长12.7%。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40个、示范村6个,标准化生产率达35.0%;食用菌实现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19.0%,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建成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村、示范基地各10个;山地商品蔬菜面积2.5万亩,产值75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8.8 %58.1%。建成生态养殖示范小区1个、示范场10个;畜牧业实现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4.9%主体培育进一步加快。新培育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家、千万元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省示范性合作社3家、丽水市规范化合作社23家。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率达到40.1%。“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两大公用品牌推广使用。“龙泉灵芝”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通过国家审查。成功举办“携手共赢-现代农业交流与合作龙泉论坛”,对台合作交流得到加强。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旅游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结构,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0.4%,对GDP贡献率达37.5%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接待游客103.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1.1%。旅游产品加快培育,龙泉山景区、龙泉青瓷宝剑苑分别成功创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3A级旅游区;青瓷博物馆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大师园项目开工建设;大窑龙泉窑遗址枫洞岩保护一期工程完成;白云岩景区改造提升并对外开放;浙大分校旧址全面修复;留槎洲旅游开发项目稳步推进;昴山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完成编制。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拓展,与浙闽赣三省六县(市)达成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创建省、丽水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各1个,丽水市级特色点2个。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大酒店、南国花园酒店对外营业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浙闽赣食用菌市场启用;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快推进。丽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泉检测中心受理报检7551批次、金额1.1亿美元,分别占丽水市的25.6%15.5%金融业稳步发展。组建金融办、国资经营公司,先后成立佳和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龙泉支行,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稠州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的合作。全市新增域外金融机构贷款3.5亿元,是上年的2.6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0亿元,同比增长34.4%,存贷比达90.1%。信息和中介等其他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


(二)区域活力在改革开放中切实增强


——项目双进强势推进。以“项目双进年”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双百献礼大行动”,项目引进和项目推进成效明显。大力推进招商选资、招项争资和招才引智,全年引进项目94, 其中工业项目67个;外资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9个;协议利用市外资金 3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7亿元,协议和实际利用市外资金总量均列丽水市第一。全年争取上级扶持项目590个、资金7.4亿元,资金量同比增长64.4%。新增合作科研院校7家,新签约市校合作项目169个,其中与浙江大学签约94个;重点推进实施市校合作项目35个,完成23个。围绕“五个一批”项目,建立和完善领导分工负责、资金统筹调配、分级协调推进等机制,项目推进工作位列丽水市前茅,华严塔等88个项目顺利竣工;中心粮食储备库等131个项目相继开工;康庄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等65个续建项目加速推进;粮食物流中心、农特产物流集散中心等178个民间投资项目达成意向;宝剑文化创意基地、房改专用房等40个重大项目前期加快。以“双十”工程为龙头的市乡村三级联动办实事共2728件,其中市级“双十”工程67项,完成63项,占94.0%;乡镇(街道)实事986件,完成958件,占97.2%;村级实事1675件,完成1667件,占99.5%


——节会效应日益显现。举办龙泉置县1250周年庆典大会、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庆祝大会、第四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这是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面最广的盛会,展示了龙泉新形象,彰显了剑瓷文化魅力;承办全国食用菌大会、全国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现场会、“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高峰论坛等重要会议,我市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生态产业为重点、市校合作为动力的绿色发展路径得到肯定,形成了《建设“山上浙江”龙泉共识》;以浙大龙泉分校办学7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展示市校合作成果,续写友谊新篇,提升共建层次。通过办节办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外交流,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0亿元,位列丽水市首位;开展林权实地勘界试点工作;我市成为全国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市)、全国农村林业改革试验基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铺开,评定信用等级A级以上农户4.5万户,创建信用村95个。全市新增流转耕地5300亩,土地流转率达16.0%。完成政策性住房保险6.1万户、政策性农业保险92.6万元。“扩权强县”落实放权事项443个。省级中心镇培育力度加大。


(三)城乡面貌在互动融合中明显改善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8%。新建城市道路5公里,基本形成“五横五纵”城市道路网,中山东路东段、华楼街东段、一村北山路等市政道路顺利完工,江滨南路西段、变河路一期等道路工程有序实施。水利西进工程进展顺利,建设堤防2.4公里。南大垟水厂扩容工程顺利完工,岩樟溪饮用水引水工程隧洞全线贯通。人民公园、欧冶子公园、红豆公园等项目初步建成。开展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专项整治,取缔非法营运残疾车248辆,非法营运得到妥善解决。不断提升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功能,全年数字城管案件办结率达到99.4%。查处违法违章建筑235处,拆除违法建筑面积6470平方米。新建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泊位900个。


——新农村基础不断巩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完成14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居住环境得到优化。开展农村旧村、危旧房改造,实施旧村改造村26个,拆除危旧房14.5平方米,改造危旧房5036户,发放房屋所有权证1154户。完成沿线综合改造村65个;创建农村新社区1个、示范村2个,开展环境整治村48个、生活污水治理村11个;新增“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村22个。改善104个村38000多名群众的饮水条件。建设宏山至塔石、查田至屏南35千伏输电线路等工程,建成电气化村8个。生态移民加快推进。全面完成紧水滩库区第一轮异地脱贫工程、南大洋农民公寓项目建设;启动城东、城西万人下山脱贫集聚小区建设,加快八都生态移民小区、小梅脱贫小区、城北东书脱贫点等乡镇小区(点)建设,完成生态移民10654441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2个,治理耕地1万亩。开发土地1976.1亩,新增耕地面积1770.2亩。建设“三面光”渠道32公里,生态河道40.5公里。完成兰巨、八都、锦溪灌区节水灌溉和石隆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实施炉田低山缓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梅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交通网络更趋完善。全年完成投资4.4亿元。龙庆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完成并于今年1月顺利开工;龙松公路龙泉段一期工程、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改建一期、安豫线官垟至大赛段等续建项目快速推进;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改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龙浦高速、51省道遂龙公路前期加快。康庄工程建成路基235公里、路面188公里,并启动联网公路建设;大窑通景公路竣工,白云岩、昴山等景区通景公路开工建设。


——生态环境继续领先。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验收,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99.2,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生态创建深入开展。实施安仁—兰巨百里绿色长廊规划,开展三沿三山绿化行动、绿城大行动、“三沿五区”坟墓专项整治等活动,全市绿化造林4万亩,城区周边山体绿化297亩,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扩面50.9万亩;新增城市公共绿地8.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4平方米。新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丽水市级生态村6个和市级生态村50个;新建省级绿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各1个,丽水市级绿化示范村56个;新建丽水市级以上兴林富民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8个。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佳。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完成节能、节水、循环经济项目18个;新增省级清洁生产企业2家、绿色企业1家。高塘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投入运行;完成城区南片5.5公里污水收集管网铺设;启动溪北污水处理工程;开展五金汽配废水整治活动。新增乡镇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座、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22个,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75.0%;治理畜禽规模养殖场31家,整治污染企业4家。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实行水环境保护“段长制”和交接断面水质监测评价制度。建成大沙污水排放应急处理工程。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搬迁畜禽养殖场9家,分批稳步拆除库区网箱。


(四)社会民生在全力改善中更加和谐


——社保体系日趋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扩面有序推进,全年征缴社保基金1.3亿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企业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个人账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资134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人均月248元、149元提高到276元、166元。新增廉租住房配租对象80户,城区中心敬老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7.1%91.6%。“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深入实施;“避灾工程”顺利推进。


——就业工作切实加强。搭建市人力资源市场、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服务中心、困难群体帮扶就业、网上招聘求职四大服务平台;加强技能培训,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完成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6650人次,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42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6%。来料加工业加快发展,从业人员2万人,实现来料加工费1.1亿元。


——扶贫帮扶成效明显。围绕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编制并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全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25.4%当年实现脱贫。认真落实省、丽水市级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继续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和“一村一计一部门”帮扶活动,共落实结对户帮扶项目2200个,捐助资金260多万元,落实结对村帮扶项目531个,到位扶持资金1500多万元,其中上级部门帮扶资金800多万元。有序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累计对357户发放借款255万元。大力开展社会助学工作,筹措爱心助学金92.6万元,资助232人,筹措金额和资助人数创历年之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传统文化不断弘扬。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香菇砍花技艺”等六项成为省级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传统锻制技艺分别荣获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铜奖; 51人成为丽水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完成永和桥等文保单位修缮保护。青瓷文化创意基地成为省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园区。教育基础继续强化。省级教育强市创建通过初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全市维修改造校舍1.76平方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校扩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陶瓷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陶瓷工艺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特色制造业实训基地”。龙泉一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东升小学搬迁新址。建立绿谷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均衡城乡教育模式。公共卫生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6%,完成农民健康体检3.9万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全面启动;无偿献血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人口和计生工作实现争先移位,计划生育率达90.4%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完成7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组团参加丽水市第二届运动会,取得3318银的好成绩;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日”暨千人健步走活动和首届老年运动会等赛事。双拥参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跃上新台阶。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移民、科协、档案、统计、物价、气象、地方志等工作有了新进展,妇女儿童、老龄、慈善等事业进一步加强。


(五)政府效能在自身建设中稳步提升


——工作效能不断提高。暖冬行动成效显著,出台“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和“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政策,推出“暖冬十法”等举措,建立“一帮一、月月评”服务企业结对帮扶机制,结对企业284家,共解决企业融资、“两证”办理等方面难题300余个;取消、暂停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服务收费207项,减轻企业负担1600余万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不断加强,深化“四道闸门”管理模式,实行限额设计、限额招标,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项目绩效切实提升。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关系民生的支出达到8.1亿元,同比增长2.5%,占财政支出的81.6%。“两集中”改革继续深化,开展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全面推行“全程代理”和工业项目“并联审批”,并联审批时间压缩至23个工作日,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有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办公自动化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开展“平安建设规范深化年”活动,落实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领导干部约访接访、信访包案等措施,切实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成功率达93.7%;积极稳妥化解民间融资集资风险,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全市未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特大事件、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连续五年实现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连续四年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规范率达90.1%成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


——依法行政不断推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建议提案297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作用,政府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积极开展执法监督,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局长作风大家评”、“效能服务排行榜”等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构建扎实有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龙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一直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年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实际完成数与年初预期有一定差距。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不断突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亟待增强;新农村建设基础还不够扎实,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尚需加强;社会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财政收支平衡矛盾加大,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节能减排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政府职能转变还应加快,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撤县设市二十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丽水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建设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幸福指数为主题,以培育“五型”绿色经济,构建“三大”保障体系为重点,积极有为,负重拼搏,进一步开创创造美好新龙泉新局面。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工业总产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保持99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84%以上,一二类水质断面达标率保持85%以上,一二级空气保持350天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5%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削减3%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既要充分发挥优势,又要努力创造优势,既要在变化中捕捉机遇,又要在逆境里培育有利因素,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按照“提效一产、提高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集聚型经济,以人口产业集聚为核心,切实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公共服务共享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引进创业主体、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大力发展文创型经济,推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大力发展边界型经济,主动参与区域竞争,加快融入长三角,对接海西区,形成创造美好新龙泉的发展强势。


二是坚持把项目双进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抓手。坚定不移实施“一号工程”、“一把手招商”,强势推进招商招项招才工作。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完善联动招商机制,巩固招商主阵地,拓展招商新领域;积极对接招项争资,争取更多政策对路、规划对接、资金对号、部门对口的项目和补助资金;不断深化招才引智,推动市校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拓展。坚持项目带动,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实现项目投资新突破。


三是坚持把幸福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以提升幸福指数为导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弘扬文化、维护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构建民生、生态和稳定“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努力追求地方财富的增长,不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使发展的成果切实体现到财力增长和群众增收上来,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坚持把创新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成事之基。实现目标既要实干,又要会干。我们必须坚持创造美好新龙泉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实干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思维,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积极作为,以务实创新的作风狠抓落实。要集中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整体推进,做到具体工作项目化、工作目标数据化、目标完成时限化,以重点突破推动全局。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围绕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确保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大项目争取,加快项目推进,以项目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围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更加注重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形成以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体系,完善提升新一轮发展战略,引导发掘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充实项目库储备;通过规划衔接,使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建设规划。


——强化项目争取。大力推进招商选资、招项争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努力引进一批生态型、产业型、规模型、税源型项目,确保全年招商选资3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力争全年招商选资和实际到位资金继续保持丽水前列。加强政策研究,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努力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继续深化市校合作,力求在项目规模、科技含量、合作领域、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确保新签约市校合作项目100个以上,其中科技项目75个;加强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开展项目中期绩效评估。


——强化项目推进。继续实行“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重点实施“绿色发展十大工程”:1、招商招项招才工程;2、工业集聚提升工程;3、生态农业发展工程;4、旅游综合培育工程;5、交通枢纽打造工程;6、城镇化推进工程;7、文创基地创建工程;8、生态环境整治工程;9、发展要素保障工程;10、电力信息网改善工程。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项目对接,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优化投资结构,拉动民间投资,力争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0%;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做大金融总量,继续深化与域外金融机构合作。精心包装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计划用地指标;确保完成土地开发3000亩,力争5000亩,建设用地复垦100亩,力争200亩;盘活现存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加快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二)突出工业支撑地位,确保在产业集群培育上取得新成效


实施“933113”工程,全力培育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龙头带动强的产业集群,确保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提升工业平台。持续推进工业发展平台增量扩容,新拓展工业空间2000亩。严格执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加大工业用地整合力度,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加快以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园区道路4.5千米,建设排洪渠()2千米,新增供水管网4.5千米加快项目落地,实施总投资8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坚持“一园一主业”,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一心五点”工业集聚度提高15%以上。


——壮大重点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新认定10家龙头骨干企业,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全力提升五金汽配产业。发挥“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品牌优势,依托省级工业园区和茶丰功能区,以“四中心一工作站”为重点,打造汽车(空调)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上下游企业,全力推进五金汽配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深化发展竹木制品产业。以省竹木太阳伞基地为平台,芳野竹木加工区、八都竹木制品功能区和龙渊村头木制品产业区为依托,抓紧规划竹木产业园区,引导小型竹木加工企业适当集中;加强联合协作,依靠品牌合作、品牌嫁接等方式,形成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做大做精青瓷宝剑产业。推动剑瓷产业向文化创意园区集聚、向文化旅游业延伸、向影视出版业渗透、向日用品生产行业拓展,开展青瓷原材料产地保护,逐步规范青瓷釉胎等原材料生产,促使产业基地化、有形化、规模化;推出剑瓷小企业创业园。加快定型不锈钢产业。完善不锈钢产业空间规划;筹建不锈钢检测中心;注重发挥巨泰特种钢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不锈钢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产业加快成型定型。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生态优势,建基地、强龙头,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安全化方向发展;积极承接台资企业转移;尽快启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


——推进自主创新。实施“自主创新提升工程”,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完成工业投资11.5亿元以上。培育一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推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农业科技企业2家、专利示范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品5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推进“产学研”联合,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2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5个,其中重大科技专项5个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20%。加快实施品牌强企战略,培育、扶持一批工业品牌,逐步推进由生产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深入实施“企业精细化管理工程”和“企业整体素质提升计划”,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三)致力夯实三农基础,确保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台农业交流合作,持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构建高效精品农业。确保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稳定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26.3万亩。启动“268”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产业提升行动。续建毛竹示范基地5000亩,带动10万亩低效竹林改造,实现竹产业产值超10亿元。建成有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万亩,培育金观音特色茶叶基地1万亩,实现茶叶产值5000万元。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40个、示范村8个,实现产值4.7亿元。发展山地商品蔬菜基地3万亩,新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示范村5个,实现产值9200万元。积极发展油茶产业,加大油茶产业扶持,培育高效油茶林2000亩。适宜地带发展油橄榄生产。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建成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养殖场10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率提高2%实施主体提升行动。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新培育3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1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开展“十佳农业龙头企业”、“十佳合作社”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实施基础提升行动。新建竹林道200公里,改扩建100公里。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改善灌溉面积3200亩。争取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个,治理面积1.7万亩。建设水利设施175处,“三面光”渠道35公里。以标准农田地力提升为重点,建成千亩粮食功能区2个,地力培育示范点5个。基本完成瑞垟一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重要山塘整治。


——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设立农民增收政府奖。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新增20%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积极打造“龙泉技工”品牌,着力培育“千名新型职业农民”。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全年授信金额达到12.34亿元。制定农家乐旅游规划,创建省级特色点1个,丽水市级特色村、特色点各1个。深化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建成丽水市级以上兴林富民示范村7个。来料加工实现加工费1.2亿元。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全国农村林业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推进林权勘界,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创新,实现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新增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3亿元。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结构比例提高3%。继续推进农村住房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的发放工作。不断完善农村政策性保险。


(四)激发旅游商贸活力,确保在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以“扩大总量、拓宽领域、优化结构、完善布局”为主线,加大培育力度,构筑高增值、多层次、有特色、强带动的服务业体系。


——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对接省内外旅游集团,推动旅游发展取得新突破,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7亿元。加快景区建设。完成龙泉山景区绿野山庄改扩建、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留槎洲水上乐园码头建设和凤凰山旅游开发规划;启动华严公园、香菇文化博物馆、香樟园度假村、昴山胜地等景区开发和宝剑城建设、宝剑博物馆改造布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评选龙泉“美丽山村”20个,推进乡村旅游扩面提质。加强宣传营销。强化区域联合,推出“双遗”武夷山—“非遗”龙泉城和“中华青瓷之旅”文化游,深化“龙泉山—缙云仙都—遂昌金矿”等区域旅游路线。进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提升服务品质。启动国际大酒店、南国花园酒店评星和“农家乐”餐饮评星工作。开展旅行社品质等级评定活动。提高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制作水平,提升旅游商品品位。加强行业队伍培训,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农特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专卖专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继续落实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鼓励金融、保险、信息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五)大力改善基础条件,确保在城镇化进程上取得新成效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全年力争投资8亿元。建成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一期、龙松公路龙泉段一期工程和安豫线大赛至官埔垟段改建工程,加快推进龙庆高速公路、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二期,开工建设51省道遂龙公路。对接海西路网,完成龙浦高速公路前期,力争开工建设;全力争取将我市列入全国铁路和新的高速公路规划。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康庄工程420公里、联网公路7.7公里,康庄工程力争实现“双百”目标;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建设锦溪、宝溪等4个准四星级客运站。


——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全面推进城东区块建设,适度推进老城区拆迁改造,加快推进城市西进布局。新建城市道路5.5公里、面积7.4万平方米,完成江滨南路西段、公园南路、金沙路南段、广济街等道路建设。推进水利西进工程,建设堤防4.4公里。完成岩樟溪饮用水引水工程,启动水源保护工;继续推进人民公园、瓯江两岸景观工程,启动环城北路项目前期和龙渊公园地块拆迁,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剧院和青少年宫建设。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推进中心镇村发展。加强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落实强镇扩权,加快省级中心镇建设;培育中心14个,帮助转化后进村43个,创建生态文明村65个,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启动紧水滩库区新一轮脱贫致富工程;推进城东、城西、安仁、八都等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实现生态移民3800人,其中整村搬迁1200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推进城乡安居工程。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新增商品房开工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业投资7亿元。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加快廉租住房、房改专用房建设。启动龙渊公园拆迁安置房建设。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开展农村旧村、危旧房改造,完成规划保留村规划编制60个,继续实施旧村改造村26个,新增实施村13个;实施危旧房改造5034户。


(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确保在生态建设推进上取得实效


巩固省级生态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确保完成“811” 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和“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支撑力。


——不断加强生态创建。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启动国家级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实施安仁—兰巨百里绿色长廊规划,扎实推进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的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完成“三沿三山”绿化2000亩,人工造林7500亩,建设景观林500亩以上,推进名人名树苑建设,创建丽水市级绿化示范村17个,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5万平方米。继续深化“三沿五区”坟墓整治。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和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减排、结构性调整减排和监管减排。完善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溪北污水处理项目和高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改建工程,建设、改造城市污水收集管网6.6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村24个,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40%。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食用菌无木化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


——扎实推进环境整治。继续深化紧水滩库区水环境整治,完善水环境保护“段长制”和“约谈制”,建立覆盖全市、全时段的水质监测体系;实施“19301”养殖治污行动;完成养殖网箱拆除,优化鱼种结构;全面禁止库区和主要河道采砂。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环境整治村45个、巩固提升村8个。继续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累计实施行政村222个,新增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22个。疏浚河道45公里,河沟整治12公里,建设“活水进村”示范点5个。加快赛溪等6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巩固提升安仁到小梅沿线65个村综合整治成果,启动市区至上花桥沿线综合整治。


(七)尽心尽力改善民生,确保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取得新成效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教育强市创建成果,积极构建十五年优质教育格局。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出台幼教发展政策,力争建成市实验幼儿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做强做精青瓷特色专业。狠抓义务教育,不断完善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家庭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重视残疾人特殊教育。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撤县设市20周年庆祝活动,举办第五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启动省级文化先进市创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新建“山花”乡镇23个,完成乡镇文化中心改造项目3个,组织开展“放歌龙泉”文学系列活动。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全力推进“广电低保”工程。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人均筹资185元以上。探索医疗纠纷源头处理机制。加强与浙大附属医院合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市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投资5000万元;实施市卫生监督所和7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项目。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创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开展婚丧喜事大操办专项整治活动承办好省首届体育大会的有关比赛。开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积极开展双拥参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继续重视人防、老龄、慈善、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气象、档案、地方志、物价、社区、科普等工作。


——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扩面 200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面1000人、失业保险扩面300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的创业服务和就业帮扶力度,推进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城镇就业1800人。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将城区中心敬老院和阳光福利中心打造成丽水市一流的养老服务窗口。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实现“平安市”六连冠目标。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推动平安建设网络向基层延伸,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犯罪行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活动,深入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控检查,力争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六年实现零增长。提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分析能力,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继续深化“十小”行业整治规范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加强森林消防和基层防汛队伍建设。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


——继续办好为民实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重点办好“幸福民生十件实事”:1、保障城乡饮水安全;2、加快城乡安居进度;3、改善群众就医条件;4、扩大城乡居民就业;5、加强居民社会保障;6、优化校园周边环境;7、提高群众安全指数;8、推进公共文化惠民;9、增加休闲健身场所;10、改造升级城区菜市场。


(八)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在打造群众满意政府上取得新成效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服务效能,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讲纪律,着力规范权力运行。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委的各项决策,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重大决策事项,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切实办好议案、建议和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老科协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强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发挥监察、审计作用,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推行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中心一流程”管理,规范村民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


——讲成本,着力深化绩效管理。继续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四道闸门”监管,完善限额设计和限额招标机制;强化重点项目考核激励,实行项目推进销号制、评判制和问责制。深化财税管理改革,优化收支结构,硬化预算约束,完善财税运行机制,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稳步推进财政预算综合改革。狠抓清费治理,规范中介服务类收费。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开展效能直通车“四进”、“局长作风大家评”等活动。


——讲技术,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坚持在其位、谋其政、用其心、做其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勇于创新突破,善于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着力完善行政审批机制,优化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深化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法治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制度和服务方式创新;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以更具体的措施、更投入的状态,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各位代表,龙泉的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让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积极有为,负重拼搏,奋力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提升幸福指数,为进一步开创创造美好新龙泉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1、“一心五点”:一心指浙江龙泉工业园区,五点指安仁泵阀工业园、塔石刀剑不锈钢工业园、茶丰五金汽配园、八都竹木制品园和上垟青瓷原材料生产基地。


2、“‘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加快生态省建设,创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省政府决定,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2008-2010)。“811”新三年行动中的“8”,指的是8个方面的目标和8个方面的任务。8方面工作目标包括污染减排、工业污染防治、城乡污水、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8个方面。 8方面工作任务包括污染物减排任务、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生态创建。而其中的“11”,一方面是指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发展环保产业等11项政策保障措施,另一方面也是指省级督办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


3、“三沿三山”:三沿指全市沿瓯江及主要支流、沿高速公路及省道两侧、沿景点等区域,三山指市区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


4、“三沿五区”:三沿指沿公路两侧(包括高速、省道、县乡公路、康庄路)、沿通航河道两侧、沿库区两岸;五区指耕种区、风景区、开发区、住宅区、森林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


5、“五纵五横”城市道路格局:“五纵”指后沙路、环城东路、剑川大道、公园路、环城西路;“五横”指中山路、贤良路、华楼街、江滨路、剑池路。


6、“‘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是指整治农村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着力提高农村绿化水平,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7、“暖冬十法”:2009年我市为应对金融危机、帮扶企业“渡寒冬”所采取的特殊举措,具体包括干部送暖法、政策供暖法、借智寻暖法、抱团取暖法、技改增暖法、拓市采暖法、创牌强暖法、借力引暖法、减副保暖法、舆论添暖法。


8、“四道闸门”:指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的四道关口,即由发改局负责控制项目规模、建设标准,招管办负责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财政局负责项目预算审核和工程变更审核,审计局负责项目竣工决算。


9、“933113”:指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提升五金汽配、竹木加工、不锈钢3个产业集群;协议引进市外投资30亿元;培育10家龙头骨干企业;实施10个总投资8000万元以上项目;搭建五金汽配检测及技术服务中心、不锈钢检测中心、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中心3大公共服务平台。


10、“四中心一工作站”:指为提升发展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搭建产品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博士流动工作站。


11、“268”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计划:2”指建设2个多产业相互并存、资源循环利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6”指建设6个以一品为主,注重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功能拓展的农业主导产业专业示范区;“8”指以一产业涵盖产业文化及休闲为一体,规划建设8个精品农业示范园。


12、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指“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核心、责任农技员为骨干、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服务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新机制。


13、农民增收政府奖:政府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对当年农民增收显著的实施主体(部门、乡镇(街道)、村两委、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人)进行评选奖励。


14、康庄工程“双百”目标:指康庄工程等级公路通村率100%、硬化率100%


15、“19301”养殖治污行动:指加强紧水滩库区及瓯江水体保护,进一步优化水环境,对全市养殖户进行的专项整治行动。其中“1”指城区养殖污染整治;“9”为9个重点养殖搬迁户的搬迁;“30”为30个重点规模养殖场整治;“1”为开展1个面上养殖场整治。


16、“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指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17、“三中心一流程”:“三中心”指村集体资产监管中心、招投标分中心、村级会计代理中心,“一流程”指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使用须在“三个中心”监管的基础上,实行一流程四步走。


18、效能直通车“四进”:指效能直通车进企业、进项目、进农村、进社区,零距离服务,为发展保驾护航,为群众排忧解难。


政府工作报告


2010316日在龙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龙泉市人民政府市长 梁忆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龙泉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危中求机,难中求进,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0亿元,同比增长 1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2亿元,同比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5元,同比分别增长9.3%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同比增长14.6%;外贸出口9969万美元,同比下降3.9%;财政总收入4.1亿元,同比下降2.2%,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0.3%;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在1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增幅超过丽水平均水平,7项名列前三位。


(一)经济发展在应对危机中破难前行


——工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深入实施“115588”工业追赶计划,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3.0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位列丽水市第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9.5亿元,同比增长 24.9%。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4家,累计达21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7.5亿元,同比增长17.8%。新培育亿元企业7家;新增自营出口企业33家、出口实绩企业21家。“一心五点”工业集聚度达到53.4%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研发中心1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农业科技企业3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高新产品8个,组建校企创新平台3家。在建工业项目中,列入省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项目计划15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项、应对技术贸易壁垒攻关项目1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96件和102件,同比分别增长104.2%45.7%。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6个,立项38个,争取经费1029.5万元,项目申报数和争取资金数创历史新高。品牌建设再创佳绩。我市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浙江省竹木太阳伞生产基地”。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4件、省名牌 1只,丽水市著名商标6、丽水市名牌3只;“龙泉青瓷”申报驰名商标工作有序推进。工业投入继续加大。实现投资11.6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10.1亿元;新落地开工企业65家、竣工投产企业69家。创新推出“金融超市”模式,发挥国资担保公司银企桥梁作用,为企业提供担保抵押融资1.8亿元、贷款资金置换7455万元,全年新增工业贷款8.8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93.6%。拓展工业空间675亩。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粮食总产10.4万吨,连续两年成为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建竹林机耕路300公里,毛竹示范基地5621亩、示范点29个;竹产业现一产产值3.1亿元,同比增长8.8%,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竹产业提升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建成茶叶专业示范村、标准化金观音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茶厂各10个;茶产业实现产值4071万元,同比增长12.7%。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40个、示范村6个,标准化生产率达35.0%;食用菌实现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19.0%,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建成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村、示范基地各10个;山地商品蔬菜面积2.5万亩,产值75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8.8 %58.1%。建成生态养殖示范小区1个、示范场10个;畜牧业实现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4.9%主体培育进一步加快。新培育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家、千万元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省示范性合作社3家、丽水市规范化合作社23家。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率达到40.1%。“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两大公用品牌推广使用。“龙泉灵芝”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通过国家审查。成功举办“携手共赢-现代农业交流与合作龙泉论坛”,对台合作交流得到加强。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旅游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结构,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0.4%,对GDP贡献率达37.5%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接待游客103.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1.1%。旅游产品加快培育,龙泉山景区、龙泉青瓷宝剑苑分别成功创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3A级旅游区;青瓷博物馆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大师园项目开工建设;大窑龙泉窑遗址枫洞岩保护一期工程完成;白云岩景区改造提升并对外开放;浙大分校旧址全面修复;留槎洲旅游开发项目稳步推进;昴山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完成编制。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拓展,与浙闽赣三省六县(市)达成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创建省、丽水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各1个,丽水市级特色点2个。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大酒店、南国花园酒店对外营业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浙闽赣食用菌市场启用;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快推进。丽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泉检测中心受理报检7551批次、金额1.1亿美元,分别占丽水市的25.6%15.5%金融业稳步发展。组建金融办、国资经营公司,先后成立佳和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龙泉支行,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稠州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的合作。全市新增域外金融机构贷款3.5亿元,是上年的2.6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0亿元,同比增长34.4%,存贷比达90.1%。信息和中介等其他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


(二)区域活力在改革开放中切实增强


——项目双进强势推进。以“项目双进年”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双百献礼大行动”,项目引进和项目推进成效明显。大力推进招商选资、招项争资和招才引智,全年引进项目94, 其中工业项目67个;外资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9个;协议利用市外资金 3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7亿元,协议和实际利用市外资金总量均列丽水市第一。全年争取上级扶持项目590个、资金7.4亿元,资金量同比增长64.4%。新增合作科研院校7家,新签约市校合作项目169个,其中与浙江大学签约94个;重点推进实施市校合作项目35个,完成23个。围绕“五个一批”项目,建立和完善领导分工负责、资金统筹调配、分级协调推进等机制,项目推进工作位列丽水市前茅,华严塔等88个项目顺利竣工;中心粮食储备库等131个项目相继开工;康庄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等65个续建项目加速推进;粮食物流中心、农特产物流集散中心等178个民间投资项目达成意向;宝剑文化创意基地、房改专用房等40个重大项目前期加快。以“双十”工程为龙头的市乡村三级联动办实事共2728件,其中市级“双十”工程67项,完成63项,占94.0%;乡镇(街道)实事986件,完成958件,占97.2%;村级实事1675件,完成1667件,占99.5%


——节会效应日益显现。举办龙泉置县1250周年庆典大会、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庆祝大会、第四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这是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面最广的盛会,展示了龙泉新形象,彰显了剑瓷文化魅力;承办全国食用菌大会、全国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现场会、“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高峰论坛等重要会议,我市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生态产业为重点、市校合作为动力的绿色发展路径得到肯定,形成了《建设“山上浙江”龙泉共识》;以浙大龙泉分校办学7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展示市校合作成果,续写友谊新篇,提升共建层次。通过办节办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外交流,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0亿元,位列丽水市首位;开展林权实地勘界试点工作;我市成为全国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市)、全国农村林业改革试验基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铺开,评定信用等级A级以上农户4.5万户,创建信用村95个。全市新增流转耕地5300亩,土地流转率达16.0%。完成政策性住房保险6.1万户、政策性农业保险92.6万元。“扩权强县”落实放权事项443个。省级中心镇培育力度加大。


(三)城乡面貌在互动融合中明显改善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8%。新建城市道路5公里,基本形成“五横五纵”城市道路网,中山东路东段、华楼街东段、一村北山路等市政道路顺利完工,江滨南路西段、变河路一期等道路工程有序实施。水利西进工程进展顺利,建设堤防2.4公里。南大垟水厂扩容工程顺利完工,岩樟溪饮用水引水工程隧洞全线贯通。人民公园、欧冶子公园、红豆公园等项目初步建成。开展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专项整治,取缔非法营运残疾车248辆,非法营运得到妥善解决。不断提升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功能,全年数字城管案件办结率达到99.4%。查处违法违章建筑235处,拆除违法建筑面积6470平方米。新建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泊位900个。


——新农村基础不断巩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完成14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居住环境得到优化。开展农村旧村、危旧房改造,实施旧村改造村26个,拆除危旧房14.5平方米,改造危旧房5036户,发放房屋所有权证1154户。完成沿线综合改造村65个;创建农村新社区1个、示范村2个,开展环境整治村48个、生活污水治理村11个;新增“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村22个。改善104个村38000多名群众的饮水条件。建设宏山至塔石、查田至屏南35千伏输电线路等工程,建成电气化村8个。生态移民加快推进。全面完成紧水滩库区第一轮异地脱贫工程、南大洋农民公寓项目建设;启动城东、城西万人下山脱贫集聚小区建设,加快八都生态移民小区、小梅脱贫小区、城北东书脱贫点等乡镇小区(点)建设,完成生态移民10654441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2个,治理耕地1万亩。开发土地1976.1亩,新增耕地面积1770.2亩。建设“三面光”渠道32公里,生态河道40.5公里。完成兰巨、八都、锦溪灌区节水灌溉和石隆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实施炉田低山缓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梅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交通网络更趋完善。全年完成投资4.4亿元。龙庆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完成并于今年1月顺利开工;龙松公路龙泉段一期工程、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改建一期、安豫线官垟至大赛段等续建项目快速推进;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改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龙浦高速、51省道遂龙公路前期加快。康庄工程建成路基235公里、路面188公里,并启动联网公路建设;大窑通景公路竣工,白云岩、昴山等景区通景公路开工建设。


——生态环境继续领先。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验收,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99.2,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生态创建深入开展。实施安仁—兰巨百里绿色长廊规划,开展三沿三山绿化行动、绿城大行动、“三沿五区”坟墓专项整治等活动,全市绿化造林4万亩,城区周边山体绿化297亩,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扩面50.9万亩;新增城市公共绿地8.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4平方米。新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丽水市级生态村6个和市级生态村50个;新建省级绿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各1个,丽水市级绿化示范村56个;新建丽水市级以上兴林富民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8个。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佳。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完成节能、节水、循环经济项目18个;新增省级清洁生产企业2家、绿色企业1家。高塘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投入运行;完成城区南片5.5公里污水收集管网铺设;启动溪北污水处理工程;开展五金汽配废水整治活动。新增乡镇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座、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22个,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75.0%;治理畜禽规模养殖场31家,整治污染企业4家。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实行水环境保护“段长制”和交接断面水质监测评价制度。建成大沙污水排放应急处理工程。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搬迁畜禽养殖场9家,分批稳步拆除库区网箱。


(四)社会民生在全力改善中更加和谐


——社保体系日趋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扩面有序推进,全年征缴社保基金1.3亿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企业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个人账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资134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人均月248元、149元提高到276元、166元。新增廉租住房配租对象80户,城区中心敬老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7.1%91.6%。“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深入实施;“避灾工程”顺利推进。


——就业工作切实加强。搭建市人力资源市场、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服务中心、困难群体帮扶就业、网上招聘求职四大服务平台;加强技能培训,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完成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6650人次,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42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6%。来料加工业加快发展,从业人员2万人,实现来料加工费1.1亿元。


——扶贫帮扶成效明显。围绕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编制并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全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25.4%当年实现脱贫。认真落实省、丽水市级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继续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和“一村一计一部门”帮扶活动,共落实结对户帮扶项目2200个,捐助资金260多万元,落实结对村帮扶项目531个,到位扶持资金1500多万元,其中上级部门帮扶资金800多万元。有序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累计对357户发放借款255万元。大力开展社会助学工作,筹措爱心助学金92.6万元,资助232人,筹措金额和资助人数创历年之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传统文化不断弘扬。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香菇砍花技艺”等六项成为省级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传统锻制技艺分别荣获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铜奖; 51人成为丽水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完成永和桥等文保单位修缮保护。青瓷文化创意基地成为省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园区。教育基础继续强化。省级教育强市创建通过初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全市维修改造校舍1.76平方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校扩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陶瓷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陶瓷工艺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特色制造业实训基地”。龙泉一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东升小学搬迁新址。建立绿谷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均衡城乡教育模式。公共卫生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6%,完成农民健康体检3.9万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全面启动;无偿献血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人口和计生工作实现争先移位,计划生育率达90.4%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完成7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组团参加丽水市第二届运动会,取得3318银的好成绩;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日”暨千人健步走活动和首届老年运动会等赛事。双拥参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跃上新台阶。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移民、科协、档案、统计、物价、气象、地方志等工作有了新进展,妇女儿童、老龄、慈善等事业进一步加强。


(五)政府效能在自身建设中稳步提升


——工作效能不断提高。暖冬行动成效显著,出台“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和“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政策,推出“暖冬十法”等举措,建立“一帮一、月月评”服务企业结对帮扶机制,结对企业284家,共解决企业融资、“两证”办理等方面难题300余个;取消、暂停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服务收费207项,减轻企业负担1600余万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不断加强,深化“四道闸门”管理模式,实行限额设计、限额招标,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项目绩效切实提升。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关系民生的支出达到8.1亿元,同比增长2.5%,占财政支出的81.6%。“两集中”改革继续深化,开展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全面推行“全程代理”和工业项目“并联审批”,并联审批时间压缩至23个工作日,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有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办公自动化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开展“平安建设规范深化年”活动,落实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领导干部约访接访、信访包案等措施,切实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成功率达93.7%;积极稳妥化解民间融资集资风险,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全市未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特大事件、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连续五年实现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连续四年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规范率达90.1%成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


——依法行政不断推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建议提案297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作用,政府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积极开展执法监督,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局长作风大家评”、“效能服务排行榜”等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构建扎实有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龙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一直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年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实际完成数与年初预期有一定差距。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不断突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亟待增强;新农村建设基础还不够扎实,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尚需加强;社会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财政收支平衡矛盾加大,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节能减排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政府职能转变还应加快,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撤县设市二十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丽水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建设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幸福指数为主题,以培育“五型”绿色经济,构建“三大”保障体系为重点,积极有为,负重拼搏,进一步开创创造美好新龙泉新局面。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工业总产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保持99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84%以上,一二类水质断面达标率保持85%以上,一二级空气保持350天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5%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削减3%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既要充分发挥优势,又要努力创造优势,既要在变化中捕捉机遇,又要在逆境里培育有利因素,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按照“提效一产、提高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集聚型经济,以人口产业集聚为核心,切实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公共服务共享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引进创业主体、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大力发展文创型经济,推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大力发展边界型经济,主动参与区域竞争,加快融入长三角,对接海西区,形成创造美好新龙泉的发展强势。


二是坚持把项目双进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抓手。坚定不移实施“一号工程”、“一把手招商”,强势推进招商招项招才工作。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完善联动招商机制,巩固招商主阵地,拓展招商新领域;积极对接招项争资,争取更多政策对路、规划对接、资金对号、部门对口的项目和补助资金;不断深化招才引智,推动市校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拓展。坚持项目带动,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实现项目投资新突破。


三是坚持把幸福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以提升幸福指数为导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弘扬文化、维护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构建民生、生态和稳定“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努力追求地方财富的增长,不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使发展的成果切实体现到财力增长和群众增收上来,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坚持把创新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成事之基。实现目标既要实干,又要会干。我们必须坚持创造美好新龙泉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实干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思维,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积极作为,以务实创新的作风狠抓落实。要集中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整体推进,做到具体工作项目化、工作目标数据化、目标完成时限化,以重点突破推动全局。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围绕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确保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大项目争取,加快项目推进,以项目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围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更加注重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形成以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体系,完善提升新一轮发展战略,引导发掘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充实项目库储备;通过规划衔接,使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建设规划。


——强化项目争取。大力推进招商选资、招项争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努力引进一批生态型、产业型、规模型、税源型项目,确保全年招商选资3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力争全年招商选资和实际到位资金继续保持丽水前列。加强政策研究,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努力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继续深化市校合作,力求在项目规模、科技含量、合作领域、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确保新签约市校合作项目100个以上,其中科技项目75个;加强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开展项目中期绩效评估。


——强化项目推进。继续实行“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重点实施“绿色发展十大工程”:1、招商招项招才工程;2、工业集聚提升工程;3、生态农业发展工程;4、旅游综合培育工程;5、交通枢纽打造工程;6、城镇化推进工程;7、文创基地创建工程;8、生态环境整治工程;9、发展要素保障工程;10、电力信息网改善工程。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项目对接,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优化投资结构,拉动民间投资,力争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0%;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做大金融总量,继续深化与域外金融机构合作。精心包装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计划用地指标;确保完成土地开发3000亩,力争5000亩,建设用地复垦100亩,力争200亩;盘活现存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加快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二)突出工业支撑地位,确保在产业集群培育上取得新成效


实施“933113”工程,全力培育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龙头带动强的产业集群,确保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提升工业平台。持续推进工业发展平台增量扩容,新拓展工业空间2000亩。严格执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加大工业用地整合力度,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加快以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园区道路4.5千米,建设排洪渠()2千米,新增供水管网4.5千米加快项目落地,实施总投资8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坚持“一园一主业”,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一心五点”工业集聚度提高15%以上。


——壮大重点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新认定10家龙头骨干企业,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全力提升五金汽配产业。发挥“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品牌优势,依托省级工业园区和茶丰功能区,以“四中心一工作站”为重点,打造汽车(空调)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上下游企业,全力推进五金汽配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深化发展竹木制品产业。以省竹木太阳伞基地为平台,芳野竹木加工区、八都竹木制品功能区和龙渊村头木制品产业区为依托,抓紧规划竹木产业园区,引导小型竹木加工企业适当集中;加强联合协作,依靠品牌合作、品牌嫁接等方式,形成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做大做精青瓷宝剑产业。推动剑瓷产业向文化创意园区集聚、向文化旅游业延伸、向影视出版业渗透、向日用品生产行业拓展,开展青瓷原材料产地保护,逐步规范青瓷釉胎等原材料生产,促使产业基地化、有形化、规模化;推出剑瓷小企业创业园。加快定型不锈钢产业。完善不锈钢产业空间规划;筹建不锈钢检测中心;注重发挥巨泰特种钢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不锈钢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产业加快成型定型。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生态优势,建基地、强龙头,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安全化方向发展;积极承接台资企业转移;尽快启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


——推进自主创新。实施“自主创新提升工程”,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完成工业投资11.5亿元以上。培育一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推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农业科技企业2家、专利示范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品5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推进“产学研”联合,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2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5个,其中重大科技专项5个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20%。加快实施品牌强企战略,培育、扶持一批工业品牌,逐步推进由生产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深入实施“企业精细化管理工程”和“企业整体素质提升计划”,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三)致力夯实三农基础,确保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台农业交流合作,持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构建高效精品农业。确保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稳定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26.3万亩。启动“268”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产业提升行动。续建毛竹示范基地5000亩,带动10万亩低效竹林改造,实现竹产业产值超10亿元。建成有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万亩,培育金观音特色茶叶基地1万亩,实现茶叶产值5000万元。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40个、示范村8个,实现产值4.7亿元。发展山地商品蔬菜基地3万亩,新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示范村5个,实现产值9200万元。积极发展油茶产业,加大油茶产业扶持,培育高效油茶林2000亩。适宜地带发展油橄榄生产。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建成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养殖场10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率提高2%实施主体提升行动。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新培育3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1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开展“十佳农业龙头企业”、“十佳合作社”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实施基础提升行动。新建竹林道200公里,改扩建100公里。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改善灌溉面积3200亩。争取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个,治理面积1.7万亩。建设水利设施175处,“三面光”渠道35公里。以标准农田地力提升为重点,建成千亩粮食功能区2个,地力培育示范点5个。基本完成瑞垟一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重要山塘整治。


——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设立农民增收政府奖。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新增20%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积极打造“龙泉技工”品牌,着力培育“千名新型职业农民”。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全年授信金额达到12.34亿元。制定农家乐旅游规划,创建省级特色点1个,丽水市级特色村、特色点各1个。深化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建成丽水市级以上兴林富民示范村7个。来料加工实现加工费1.2亿元。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全国农村林业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推进林权勘界,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创新,实现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新增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3亿元。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结构比例提高3%。继续推进农村住房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的发放工作。不断完善农村政策性保险。


(四)激发旅游商贸活力,确保在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以“扩大总量、拓宽领域、优化结构、完善布局”为主线,加大培育力度,构筑高增值、多层次、有特色、强带动的服务业体系。


——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对接省内外旅游集团,推动旅游发展取得新突破,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7亿元。加快景区建设。完成龙泉山景区绿野山庄改扩建、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留槎洲水上乐园码头建设和凤凰山旅游开发规划;启动华严公园、香菇文化博物馆、香樟园度假村、昴山胜地等景区开发和宝剑城建设、宝剑博物馆改造布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评选龙泉“美丽山村”20个,推进乡村旅游扩面提质。加强宣传营销。强化区域联合,推出“双遗”武夷山—“非遗”龙泉城和“中华青瓷之旅”文化游,深化“龙泉山—缙云仙都—遂昌金矿”等区域旅游路线。进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提升服务品质。启动国际大酒店、南国花园酒店评星和“农家乐”餐饮评星工作。开展旅行社品质等级评定活动。提高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制作水平,提升旅游商品品位。加强行业队伍培训,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农特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专卖专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继续落实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鼓励金融、保险、信息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五)大力改善基础条件,确保在城镇化进程上取得新成效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全年力争投资8亿元。建成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一期、龙松公路龙泉段一期工程和安豫线大赛至官埔垟段改建工程,加快推进龙庆高速公路、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二期,开工建设51省道遂龙公路。对接海西路网,完成龙浦高速公路前期,力争开工建设;全力争取将我市列入全国铁路和新的高速公路规划。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康庄工程420公里、联网公路7.7公里,康庄工程力争实现“双百”目标;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建设锦溪、宝溪等4个准四星级客运站。


——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全面推进城东区块建设,适度推进老城区拆迁改造,加快推进城市西进布局。新建城市道路5.5公里、面积7.4万平方米,完成江滨南路西段、公园南路、金沙路南段、广济街等道路建设。推进水利西进工程,建设堤防4.4公里。完成岩樟溪饮用水引水工程,启动水源保护工;继续推进人民公园、瓯江两岸景观工程,启动环城北路项目前期和龙渊公园地块拆迁,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剧院和青少年宫建设。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推进中心镇村发展。加强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落实强镇扩权,加快省级中心镇建设;培育中心14个,帮助转化后进村43个,创建生态文明村65个,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启动紧水滩库区新一轮脱贫致富工程;推进城东、城西、安仁、八都等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实现生态移民3800人,其中整村搬迁1200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推进城乡安居工程。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新增商品房开工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业投资7亿元。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加快廉租住房、房改专用房建设。启动龙渊公园拆迁安置房建设。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开展农村旧村、危旧房改造,完成规划保留村规划编制60个,继续实施旧村改造村26个,新增实施村13个;实施危旧房改造5034户。


(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确保在生态建设推进上取得实效


巩固省级生态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确保完成“811” 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和“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支撑力。


——不断加强生态创建。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启动国家级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实施安仁—兰巨百里绿色长廊规划,扎实推进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的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完成“三沿三山”绿化2000亩,人工造林7500亩,建设景观林500亩以上,推进名人名树苑建设,创建丽水市级绿化示范村17个,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5万平方米。继续深化“三沿五区”坟墓整治。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和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减排、结构性调整减排和监管减排。完善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溪北污水处理项目和高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改建工程,建设、改造城市污水收集管网6.6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村24个,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40%。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食用菌无木化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


——扎实推进环境整治。继续深化紧水滩库区水环境整治,完善水环境保护“段长制”和“约谈制”,建立覆盖全市、全时段的水质监测体系;实施“19301”养殖治污行动;完成养殖网箱拆除,优化鱼种结构;全面禁止库区和主要河道采砂。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环境整治村45个、巩固提升村8个。继续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累计实施行政村222个,新增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22个。疏浚河道45公里,河沟整治12公里,建设“活水进村”示范点5个。加快赛溪等6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巩固提升安仁到小梅沿线65个村综合整治成果,启动市区至上花桥沿线综合整治。


(七)尽心尽力改善民生,确保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取得新成效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教育强市创建成果,积极构建十五年优质教育格局。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出台幼教发展政策,力争建成市实验幼儿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做强做精青瓷特色专业。狠抓义务教育,不断完善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家庭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重视残疾人特殊教育。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撤县设市20周年庆祝活动,举办第五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启动省级文化先进市创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新建“山花”乡镇23个,完成乡镇文化中心改造项目3个,组织开展“放歌龙泉”文学系列活动。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全力推进“广电低保”工程。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人均筹资185元以上。探索医疗纠纷源头处理机制。加强与浙大附属医院合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市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投资5000万元;实施市卫生监督所和7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项目。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创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开展婚丧喜事大操办专项整治活动承办好省首届体育大会的有关比赛。开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积极开展双拥参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继续重视人防、老龄、慈善、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气象、档案、地方志、物价、社区、科普等工作。


——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扩面 200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面1000人、失业保险扩面300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的创业服务和就业帮扶力度,推进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城镇就业1800人。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将城区中心敬老院和阳光福利中心打造成丽水市一流的养老服务窗口。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实现“平安市”六连冠目标。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推动平安建设网络向基层延伸,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犯罪行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活动,深入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控检查,力争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六年实现零增长。提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分析能力,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继续深化“十小”行业整治规范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加强森林消防和基层防汛队伍建设。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


——继续办好为民实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重点办好“幸福民生十件实事”:1、保障城乡饮水安全;2、加快城乡安居进度;3、改善群众就医条件;4、扩大城乡居民就业;5、加强居民社会保障;6、优化校园周边环境;7、提高群众安全指数;8、推进公共文化惠民;9、增加休闲健身场所;10、改造升级城区菜市场。


(八)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在打造群众满意政府上取得新成效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服务效能,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讲纪律,着力规范权力运行。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委的各项决策,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重大决策事项,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切实办好议案、建议和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老科协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强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发挥监察、审计作用,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推行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中心一流程”管理,规范村民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


——讲成本,着力深化绩效管理。继续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四道闸门”监管,完善限额设计和限额招标机制;强化重点项目考核激励,实行项目推进销号制、评判制和问责制。深化财税管理改革,优化收支结构,硬化预算约束,完善财税运行机制,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稳步推进财政预算综合改革。狠抓清费治理,规范中介服务类收费。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开展效能直通车“四进”、“局长作风大家评”等活动。


——讲技术,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坚持在其位、谋其政、用其心、做其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勇于创新突破,善于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着力完善行政审批机制,优化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深化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法治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制度和服务方式创新;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以更具体的措施、更投入的状态,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各位代表,龙泉的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让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积极有为,负重拼搏,奋力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提升幸福指数,为进一步开创创造美好新龙泉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1、“一心五点”:一心指浙江龙泉工业园区,五点指安仁泵阀工业园、塔石刀剑不锈钢工业园、茶丰五金汽配园、八都竹木制品园和上垟青瓷原材料生产基地。


2、“‘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加快生态省建设,创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省政府决定,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2008-2010)。“811”新三年行动中的“8”,指的是8个方面的目标和8个方面的任务。8方面工作目标包括污染减排、工业污染防治、城乡污水、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8个方面。 8方面工作任务包括污染物减排任务、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生态创建。而其中的“11”,一方面是指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发展环保产业等11项政策保障措施,另一方面也是指省级督办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


3、“三沿三山”:三沿指全市沿瓯江及主要支流、沿高速公路及省道两侧、沿景点等区域,三山指市区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


4、“三沿五区”:三沿指沿公路两侧(包括高速、省道、县乡公路、康庄路)、沿通航河道两侧、沿库区两岸;五区指耕种区、风景区、开发区、住宅区、森林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


5、“五纵五横”城市道路格局:“五纵”指后沙路、环城东路、剑川大道、公园路、环城西路;“五横”指中山路、贤良路、华楼街、江滨路、剑池路。


6、“‘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是指整治农村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着力提高农村绿化水平,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7、“暖冬十法”:2009年我市为应对金融危机、帮扶企业“渡寒冬”所采取的特殊举措,具体包括干部送暖法、政策供暖法、借智寻暖法、抱团取暖法、技改增暖法、拓市采暖法、创牌强暖法、借力引暖法、减副保暖法、舆论添暖法。


8、“四道闸门”:指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的四道关口,即由发改局负责控制项目规模、建设标准,招管办负责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财政局负责项目预算审核和工程变更审核,审计局负责项目竣工决算。


9、“933113”:指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提升五金汽配、竹木加工、不锈钢3个产业集群;协议引进市外投资30亿元;培育10家龙头骨干企业;实施10个总投资8000万元以上项目;搭建五金汽配检测及技术服务中心、不锈钢检测中心、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中心3大公共服务平台。


10、“四中心一工作站”:指为提升发展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搭建产品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博士流动工作站。


11、“268”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计划:2”指建设2个多产业相互并存、资源循环利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6”指建设6个以一品为主,注重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功能拓展的农业主导产业专业示范区;“8”指以一产业涵盖产业文化及休闲为一体,规划建设8个精品农业示范园。


12、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指“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核心、责任农技员为骨干、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服务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新机制。


13、农民增收政府奖:政府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对当年农民增收显著的实施主体(部门、乡镇(街道)、村两委、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人)进行评选奖励。


14、康庄工程“双百”目标:指康庄工程等级公路通村率100%、硬化率100%


15、“19301”养殖治污行动:指加强紧水滩库区及瓯江水体保护,进一步优化水环境,对全市养殖户进行的专项整治行动。其中“1”指城区养殖污染整治;“9”为9个重点养殖搬迁户的搬迁;“30”为30个重点规模养殖场整治;“1”为开展1个面上养殖场整治。


16、“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指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17、“三中心一流程”:“三中心”指村集体资产监管中心、招投标分中心、村级会计代理中心,“一流程”指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使用须在“三个中心”监管的基础上,实行一流程四步走。


18、效能直通车“四进”:指效能直通车进企业、进项目、进农村、进社区,零距离服务,为发展保驾护航,为群众排忧解难。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郑重声明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主办: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322200  浙ICP备13024068号
技术支持:浙江红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议IE8,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浙公网安备 33118102000123号